> 正文

《风雪夜归人》 名剧在今天

北京青年报

(作者 丁明拥)《风雪夜归人》是一部向老一辈著名剧作家吴祖光敬礼的话剧。大幕拉开,漫天风雪中两个乞儿猫在一富户家后花园的假山边向火取暖。园外闯入一位老丐,一株干枯的海棠树似乎勾起了他无限的回忆,旋即这回忆与希冀伴随着深深的绝望将他定格为永恒。乞儿从这冻毙的老者手上取下一只金镯,此时高楼上一声断喝:“着火了!是谁在那里点火?看园子的都死哪去了!”乞儿逃跑……这是话剧的序幕,等到尾声时场景又回到了高楼上,管事王新贵开窗对乞儿怒吼。前后呼应,首尾相照,仅就戏剧结构来说这是很高明的手法。而提领全剧的核心物像“金镯”、“海棠树”更如草蛇灰线般,逗引出了一曲花旦魏莲生与妓女出身的四姨太玉春间的凄绝恋歌。

清末民国时期,京剧发展到了顶峰,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争睹梨园明星的舞台风采。还有军阀恶霸,欺辱玩弄女艺人;更有贵族少妇和得宠小妾争相学习、模仿旦角的衣饰、举止、唱腔、形容,于是无数悲剧便因此而生。先有1927年田汉的剧作《名优之死》,女演员小凤仙“不在玩艺儿上努力,专在交际上用功夫”,堕落成为流氓绅士杨大爷的玩物,活活气死了师傅刘振声。后有1930年代,上海梨园界两位青年京剧演员刘汉臣和高占魁,在北京的演出中,刘与奉系军阀褚玉璞的姨太太产生了爱慕之情。此事被褚玉璞发觉,下令将刘汉臣、高占魁逮捕,并枪杀了刘汉臣。随后,作家秦瘦鸥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小说《秋海棠》,于1942年出版发行。

从小嗜戏如命,不可须臾无此物,剧中爱钻后台的大学生陈祥的原型——著名剧作家吴祖光,正是亲眼目睹了诸多戏剧演员的遭际,才写下了自己的传世名剧《风雪夜归人》。吴祖光出身世家、少年才子、文笔自与其他剧作家不同。他长期追随其姑父——我国早期著名戏剧家余上沅先生,深受其美式自由思想的影响。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有都他本人的经历、眼界和追求。与其他同类题材《名优之死》和《秋海棠》等相较,一样是同情艺人,《风雪夜归人》中未见坏人之恶,只见意志的自觉和对自由的追求。魏莲生出身为下层铁匠之子,但是成名之后,不骄不躁、惜贫怜弱、乐于助人,他既不像其跟包二哥李荣生那样汲汲热衷于众星捧月般的气派和光鲜,也没有刘振声对艺术的那份痴绝和挚爱。与其说是因为玉春的爱情唤起了他远离舞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一想法,还不如说他早就厌倦了场上卖艺、台下卖笑的戏子生涯。魏莲生对自由的向往和平凡有爱生活的追求,使他在精神上成为了一个想活成自我的现代人,这正是这部话剧带给观众的心灵共鸣。而剧中的大反派苏弘基却也未见其恶,当他得知自己宠爱的四姨太与戏子相恋后,身为法院院长的他,仅将魏驱逐出京以示薄惩。剧尾时他已成为了佛教徒,对待伺候自己的小丫头宽厚仁慈,他对玉春的思念也是情真意切的。苏弘基类似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具有多面性,这在当时人物塑造脸谱化、类型化大行其道的1940年代实在是了不起的创造。

《风雪夜归人》的表演是一种云淡风轻的风格,不疾、不徐、不燥、不烈,两个多小时的观剧过程轻松愉悦,观后给人以花逝雪埋、红尘不再的淡淡忧伤。演员最出彩的是余少群,其表演如月融水、如日在天。他以俊美的扮相和唱做皆精的戏剧功底而成为天然的魏莲生,为该剧增添了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