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台湾云门舞集将于2011年4月1日至2日再度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是“云门”第四次登上北京的舞台,也是“云门”第二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凭借着在国际舞坛的影响力和在北京的超高人气,“云门”所到之处总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取得轰动效应。而这次历时一个多月的大陆六大城市巡回演出,无论对于“云门”还是它的灵魂人物林怀民而言都是一次“特别”的演出,因为这一次,林怀民带来了他最为珍爱的作品——《流浪者之歌》。
云门舞集:让中国现代舞走向世界
提到云门舞集,无论是台湾、大陆、还是世界各地的观众,都会为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人文理念、多元舞蹈语汇的独特肢体表现而赞叹不已。也正是因为云门舞集独特的肢体技法及富含中国传统意境和哲学的独特题材,才让强手林立的世界舞坛,领略了中国的现代舞蹈艺术。英国《泰晤士报》将其誉为“亚洲第一当代舞团”,《悉尼晨锋报》更是评价其为“最佳中的最佳”。
云门舞集由林怀民建于1973年,是台湾第一支职业舞团,以中国最古老的舞蹈“云门”命名,成立至今的37年以来,它的足迹遍及各大国际舞台,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现代艺术。台湾设立了“云门日”,台北命名了“云门巷”,以此肯定并感谢云门舞集为台湾带来的感动与荣耀。甚至一颗新近由台湾中央大学发现的小行星也在2010年被命名为“云门”。
2009年《行草》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之后,云门舞集一时之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那次演出之后林怀民当即表示,“以后我要每隔一年就回来国家大剧院演出一次。”今年,林怀民果然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带着云门舞集再度来到北京,演出他最为珍视的作品《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林怀民最想留下的作品
《流浪者之歌》是“云门”近年舞作中演出最频繁的作品,也是林怀民最看重的一部作品。他曾说过:“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只能留下一个作品,我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的创作源自林怀民一趟渴慕的旅程。1994年夏天,行囊里带着德国作家黑塞根据佛教传说故事改写的小说《流浪者之歌》,林怀民飞往佛祖得道的菩提伽耶。这部小说讲述了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历经静坐冥想、放浪形骸、流浪苦行的种种求道法门,而在放下一切法门时得证圆满的故事。
在菩提伽耶,林怀民看到大觉寺外聚集上百的乞丐、残疾人、麻疯病人,大受惊骇,因而烦苦不解:“人世间的悲苦,为何在佛陀涅盘两千五百年后毫无改善?”忽然间,他意识到佛陀不是神,而是凡人,为了利益众生,苦思出让世人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学。感悟至此他感动地叩头顶礼。
一日,在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下静坐,阳光穿过叶隙,林怀民感到眉心一股温热,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喜悦笼罩他的身心。印度归来,如流水般创作出“关于苦修,关于河的婉转,关于宁静的追寻”的舞作——《流浪者之歌》,林怀民喜欢说:“这是佛祖的礼物。”
十六年来,《流浪者之歌》不论演到哪里,总会出现“观众看到泪流满面”的画面,已故编舞家皮娜·鲍什剧终后坐在观众席哭了半小时;澳大利亚一位青年,在街头抱着饰演僧人的王荣裕痛哭;国外剧场工作者在侧台边,泪如水坝溃堤无法自已。挪威《奥斯陆午报》报道:“一次伟大的剧场经验,观众的心充实得几乎迸裂,不禁流下喜悦的眼泪。”
在此次巡演之前,林怀民写给所有观众:“希望《流浪者之歌》在喧嚣的时代里,继续带给观众安慰与宁静,像那穿过菩提叶隙,斜斜照射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