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推拿》:黑暗世界中的人性之光

北京晚报

(作者 周黎明)国家大剧院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制作的话剧《推拿》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首轮。这部改编自毕飞宇同名小说的话剧,跟同样改编自小说的电视剧前后脚问世,掀起一股小小的《推拿》热。舞台上的《推拿》如同一位熟练技师,一上来便摸准观众的穴位,然后缓缓用力,让你从痛中感受其中一种力量。

喻荣军编剧、郭小男导演的这部话剧,跟国家大剧院之前制作的几部话剧相比,从题材到风格均有着较大的突破。《推拿》的故事讲的是当下社会底层的一群人,非常接地气,并有着强烈的观照现实意义;但是,表现手法上,该剧摒弃了传统的写实处理,用碎片式的场景和虚实相间的舞台,准确捕捉了盲人推拿师的心理状态,并推动剧情的进展。

话剧《推拿》的人物塑造非常鲜明生动,即便没有读过小说,从未看过电视剧版,依然可以第一时间进入“沙宗琪”的世界。每个角色的背景及性格的呈现,不仅当做铺垫,同时也是全剧的精华。这组群像的描摹极为娴熟,既有外人窥视一个特殊人群的灵敏,又非常谨慎地避免了对弱势者的居高临下视角。剧中盲女都红小时候钢琴表演后被电视主持人用充满套话和惯性煽情的强迫“感恩”场景,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见的廉价同情,也是《推拿》这个故事勇于超越之处。剧中盲人尽管社会地位处于弱势,但喜怒哀乐跟常人无异,只不过,视力上的缺陷使得他们更为敏锐,既更脆弱也更坚强,而他们对于爱情及美好生活的追求,实际上构筑了故事的主要推动力。

演员的表演乃本剧的一大亮点。演员们对盲人动作的表现,超越了简单的模仿,从点点滴滴的细节渗透到整体的塑造。盲人动作的舞台呈现,拿捏得分寸非常得当,没有过于夸张的处理,功力全在细微之处。舞台设计有现代感,多媒体起的作用比较大,尤其是男女主角摸脸的重头戏,投影具有内心外化的效果,颇能画龙点睛。主题歌想必也是整体构思的一部分,但用力过度,一是唱词和唱法均太过煽情,二来多次使用反而削弱了应有的力量。另外,末尾部分大量点题的台词,若能更隐晦一点,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让观众自己悟出来,艺术感染力会好很多。总体而言,《推拿》以浓厚的人文精神,时尚的表现手法,再现了一部当代文学的优秀之作以及其中隐含的思想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