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推拿》在舞台

经济观察报

导演郭小男在话剧《推拿》开场前对记者说,这个戏“很难排”,因为小说原著“本身没有构成戏剧的情节”,然而戏剧是需要冲突的,“但这也成就了这部戏的特点”。

2013年9月5日至14日,由国家大剧院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制作的话剧《推拿》在国家大剧院首演。黑白色系的演出海报贴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四位主角的扮演者——刘小锋、吴军、王一楠和胡可表情各异,但都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

话剧《推拿》是根据作家毕飞宇的同名作品改编而成,这部在两年前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深入地描述了一个名叫“沙宗琪推拿中心”里盲人推拿师们的群像。原著共有二十一章,每一章的标题都以盲人推拿师傅的名字命名,以个体的故事组成,并无大喜大悲。这为话剧改编增加了难度,编剧喻军仅是剧本就改了九稿。“这个戏平平缓缓,从头说起。”导演郭小男承认,“有观众反映戏有点长(首演时长超过了150分钟),舞台节奏也不太好,不过头三四场不太稳定也是正常。”

改编后的《推拿》一共有四位主人公:推拿中心的老板沙复明、合伙人张宗琪、女推拿师金嫣和都红。戏中的狭小世界就是一个推拿中心,讲的全是鸡毛蒜皮的琐事,每一个人物都在经历自尊、自卑、自信的交替。这是国内第一次将真实的盲人群体生活与情感世界搬上话剧舞台,主演吴军直言“挑战非常大”。“演别的戏上台前要使劲地兴奋,这个戏上场后却要闭上眼睛,”吴军说,“别的戏演完过瘾,这个戏演完反倒纠结。在台上,有时全身是汗,却又‘哗’地一下子汗毛孔都收住了。”

“创排过程中大家时常会感到‘寸步难行’。”郭小男把排练过程比作一条穿越黑暗的漫长旅程,这部戏想表达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无不令他费尽苦心,“当缺失了眼睛这个器官,一切都将发生改变。人物的体态、动作、话语,就连心理的速度都将发生改变。”剧组为这部话剧筹备两年,演员从学习盲人在走路过程中不易察觉的迟钝和试探开始。例如在“金大姐分肉”这个桥段,本是一件似无足轻重的“小事”,一个对“明眼人”来说不可能面对的问题,却在盲人推拿师中引发轩然大波,剧烈摇晃着盲人心中紧紧攥着的信赖,甚至将主人公沙复明和张宗琪这一对本来风雨同舟打拼创业的兄弟推向了最终的决裂。

饰演沙复明的刘小锋坦言,在排练中他经历了一个困难的摸索期。“必须按下自己的急脾气,进入盲人的心境,去适应盲人的那种忍耐和等待,”他谈到,“沙复明的内心有刺眼的光芒,但他无法把世界组合和拼接在一起,因此他很痛苦,很挣扎。他不像别的盲人一样,他的精神层面需求很多,他是盲人中的‘浪漫主义者’。”

“谁没有黑暗?正常人也有黑暗。”导演郭小男解释这部戏的现实意义,“推拿中心里的盲人都是‘人精’,他们可以自食其力,更多的盲人就是早起喝杯水,等着别人递碗饭。苦难是无法选择的,盲人如此自强,正常人何必放弃。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很复杂,这部戏在警示我们驱赶心灵的黑暗与恐惧。”

从话剧《推拿》酝酿策划伊始,便确定要用充满现代感的风格来展示这台“关乎黑暗和光明”的作品。舞美设计黄楷夫、灯光设计王瑞国、服装设计胡晓辉等加盟了制作团队,多媒体影像则由新锐舞美设计师王之纲设计,在这之前他曾担任为孟京辉导演的话剧《活着》制作多媒体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