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濮存昕重磅领衔,再现莎士比亚悲剧名作

国家大剧院微信
1月26日至2月2日,由国家大剧院与北京李六乙戏剧工作室联合制作的莎士比亚话剧《李尔王》将迎来第三轮演出。在本轮演出中,著名戏剧演员濮存昕将携手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及北京李六乙工作室的青年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和饱满的状态呈现这部常演不衰的悲剧经典。


△点击图片进入演出详情页

“重新认识莎士比亚,是这版《李尔王》的亮点”
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常被誉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具艺术价值的作品。莎士比亚通过描述王室家族的内乱和李尔王跌宕的命运,以犀利深沉的笔触刻画了权力、欲望下人性的撕裂与挣扎,在呈现出悲剧力量的同时又饱含着对爱和恩典的呼唤与向往。国家大剧院与北京李六乙戏剧工作室联合制作的话剧《李尔王》,是国家大剧院继《仲夏夜之梦》和《哈姆雷特》之后,于2017年创排并首演的莎士比亚戏剧作品。
 “重新认识莎士比亚是这版《李尔王》的亮点之一。怎么将老百姓的话说出艺术性、哲学性,莎士比亚的语言是一个最好的范本。我们在舞台和造型设计上需要一种视觉印象,即从历史走进当代,让观众有一种从四百年前走到当下的感觉。”
  ——话剧《李尔王》导演 李六乙

德籍舞美设计米夏埃尔·西蒙与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得主和田惠美的倾情加盟,不仅完美再现了莎翁笔下的宫廷荒野与人物群像,极具审美意趣的视觉呈现更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常喜欢服装东方式的浓烈和淡雅,在险恶的权势间多出几抹斑斓的色彩。”“该剧舞台用简单的布景结合灯光做出十几个空间,灯光冷暖的切换所表达出的话剧语言很明确,剧本改编风趣却不失莎士比亚原本所表达的情感递进。”更有剧评人赞叹:“在音乐与音效上,可能很少有话剧如这版《李尔王》,用得这么多、这么‘狠’。英伦牧歌高洁圣咏超凡脱俗,雷暴震耳撕心裂胆,惊心动魄。”


 “李六乙在谈执导理念时说:‘莎士比亚的这部作品,自诞生时就充满了对2000年人类历史的回望。’观看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我感到李六乙的执导准确地抓住了‘荒原回望’这个灵魂。他以‘高台展望、凌空感悟’的场景设计,高度仪式化地表现出爱德格在全剧中的精神意义。我想,基于对一个坚信公正、理性担当的爱德格的深刻认同与推崇,从爱德格看李尔王,从剧末看全剧,可以获得一个透视《李尔王》的精神线索。这是我观看李六乙执导《李尔王》获得的深刻启迪。”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肖鹰

濮存昕“王者归来”再饰悲剧经典
戏骨同台演绎家国纷争的人文画卷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通过描述王室家族的内乱和李尔王命运的跌宕,以犀利深沉的笔触刻画了权力、欲望下人性的撕裂与挣扎,在拷问人性深处幽暗的同时期盼着爱和恩典的光辉。

剧情介绍
不列颠国王李尔年事已高心生退意,决定将国土分封给三个女儿。分封之时,小女儿柯蒂丽亚因真诚表示不能把全部的爱都给父亲,而惹得李尔大怒,剥夺了她的继承权。李尔将国土分给了对他甜言蜜语的大女儿高纳丽和二女儿瑞根。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走了遭遇冷落的柯蒂丽亚。葛劳斯特伯爵的私生子爱德蒙觊觎哥哥爱德格的继承权已久,便伪造书信诬陷爱德格要弑父篡权。葛劳斯特伯爵在盛怒之下四处通缉爱德格,并对爱德蒙委以重任。爱德格只能化名装疯,亡命天涯。
退位不久的李尔迅速被获得分封的两个女儿联手赶出家门,流落荒野。暴风雨夜,荒原之上,李尔悔恨交加,崩溃癫狂。而两个女儿却不肯罢手,欲弑父以除后患。危急时刻,葛劳斯特伯爵放走李尔,却遭到私生子爱德蒙告密,因此被剜去双目,远走多佛。另一个儿子爱德格化名汤姆陪伴父亲一路前行。为救李尔摆脱困境,小女儿柯蒂丽亚兴师来伐,却兵败被俘惨遭杀害。李尔目睹一切,悲痛而亡……

 首轮演出时,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将李尔作为帝王的威严和遭到女儿背叛的暴怒,以及清醒后对小女儿的忏悔和愧疚演绎得恰到好处,充满张力的戏剧表演深深感染了观众:“莎翁悲剧最擅长描写人疯狂痴癫的状态。濮存昕曾演出过哈姆雷特‘装疯’的年轻人内心撕裂的深层锐痛。这回他又活现李尔‘真疯’的年迈人精神崩溃的沉重钝痛。这个角色本性、情绪、心理的渐变、突变、裂变,所有的层次感、分寸感,濮存昕的演绎情理合度。重点是他的台词,清晰功力精到强弱音量的对比、语速音调的变化,听着节奏感、韵律感舒服流畅,浓烈的感染力与强大的说服力,无不让他这个李尔王独一无二与众不同。”




 在即将到来的第三轮演出中,濮存昕将与杨淇、卢芳、万千惠共同演绎《李尔王》中的父女之争。剧中,李六乙导演采取双线交织的叙事方式将葛劳斯特家族的权力之争突出强化,阴谋与忠诚鲜明地共存于父子、手足之间。共同饰演葛劳斯特家族父子三人的是旅法艺术家魏晓平、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荆浩及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演员赵岭。
“在表演上,虚实相间动静有度、纵横开阖张弛有机,诸般处理匠心独运。圣咏歌声再次响起,牵引亡灵飞升天国……舞台上,只剩下爱德格一个人,他一步一步稳稳地、缓缓地拾级而上登上阶梯之顶,佩剑出鞘指向长空,定格、收光,意味深长。”
  ——剧评人 陈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