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国家大剧院第六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盛大启幕

汤沐海执棒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奏响新时代之音

国家大剧院
4月6日,“时代交响”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上演,为国家大剧院第六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开启序幕。本场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汤沐海执棒,石倚洁、刘嵩虎、沈洋三位歌唱家倾情演绎,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春之交响。


第六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开幕牛小北/摄

本场音乐会在谭盾作曲的《三个音符的诗》中拉开帷幕,管钟厚重的“La-Si-Do”三个音,缥缈而庄重地将人们带入人类文明源头的时空,雄伟而震撼人心的打击乐与如泣如诉的弦乐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在极具预言意味的交响诗里,乐手们用器乐营造了一个静谧而深刻的空间,带领观众们屏气凝神去倾听此刻音乐中流淌的诗意。“《三个音符的诗》是我的音符电影,我把三个音La-Si-Do拍成了三个人,把五线谱排成了人行线和高楼大厦,这部音符电影讲述了一个家园被毁灭的故事。”谭盾表示。同样富有文学性的《铸剑》选自叶小纲作曲的第五交响曲《鲁迅》,为了创作这部作品,叶小纲曾多次探访鲁迅生前的足迹,包括绍兴鲁迅故居和其生命中最后十年工作过的上海虹口以及京、沪、绍三地的鲁迅纪念馆。音乐升华了鲁迅原著《铸剑》中对复仇者人性的深度剖析以及“在痛苦中将艺术留给后人”的命题,在意蕴丰沛而复杂的语言中充满了戏剧性的紧张度。在这一乐章里,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男中音歌唱家刘嵩虎与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分饰黑色人、眉间尺和大王,三位歌唱家以独白式的咏叹、对话式的宣叙与交织更迭的重唱,让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以音乐的形式再放光芒。音乐会的上半场还演绎了交响素描《哈尼印象》及交响音画《“云之南”第二组曲》选段“山里的孩子”,《哈尼印象》是指挥家绍恩深入云南地区采风而创作的交响作品,四个乐章充分展现了采风中最令作曲家难忘感怀的场景。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演绎下,这些出自云南少数民族群体的古老音调穿越时空来到今天,为观众们带来了一缕遥远而清新的春风。


汤沐海执棒牛小北/摄

音乐会的下半场更是延续了民族风情与地域文化编织的美好图景,由作曲家王酩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海霞组曲》选段“丰收”将人们的思绪带到天涯海角,欢快的节日旋律更是将气氛推至高潮。鲍元恺作曲的《炎黄风情》系列是中国交响乐舞台上常演常新的作品,“杨柳青”“小河淌水”“看秧歌”等耳熟能详的旋律令观众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鲍元恺介绍道:“‘看秧歌’的采风经历印象很深,我们想找‘看秧歌’这个故事的发生地点,同时也想把时间放在元宵节,看看当地的灯节。那次采风天气非常寒冷,但收获很大,当天晚上还听到了当地村民唱得最地道的‘看秧歌’。这两种‘看秧歌’没有艺术水平高低之分,他们在用原汁原味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而我是在用交响乐这一音乐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同样有着鲜明地域特色与少数民族风貌的云南音诗《火把节》是作曲家王西麟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这部交响乐作品采用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调的元素,表现了身穿盛装的男女青年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在色彩斑斓的旋律中,火把节的盛大场面与轻歌曼舞的节日氛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一曲终了更是意犹未尽。整场音乐会在关峡作曲的第二交响曲《希望》第三乐章“光明”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节日氛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牛小北/摄

于4月11日接棒上演的苏州交响乐团音乐会将为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带来老一辈作曲家朱践耳先生的音乐专场,苏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著名指挥家陈燮阳将携手锯琴演奏家杜恩武、唢呐演奏家胡晨韵,与苏州交响乐团共同演绎中国交响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