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国家大剧院新制作莎士比亚话剧《李尔王》下周亮相

李六乙携手濮存昕 再现震慑人心的悲剧力量

国家大剧院
1月20日,国家大剧院新制作莎士比亚话剧《李尔王》将迎来首轮演出,为观众带来持续十二天的莎剧盛宴。作为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第三部莎士比亚经典话剧,《李尔王》由著名戏剧导演李六乙携手舞美设计米夏埃尔·西蒙、服装设计和田惠美倾力打造,濮存昕、魏晓平、卢芳、荆浩、赵岭、赵倩、万千惠、强巴才丹、罗巍等主演将携手演绎莎翁笔下复杂多样的人物形象。1月11日下午,话剧《李尔王》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媒体探班活动,主演濮存昕、魏晓平等精彩展示了该剧的第一幕及第四幕片段。


话剧《李尔王》举办媒体探班活动,主演濮存昕等精彩展示了该剧的第一幕及第四幕片段肖一/摄

剧目介绍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取材自古代不列颠的传说,常被誉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四百年来,无数研究者和戏剧家通过理论探讨和舞台实践,剥开这部作品,向观众敞开复杂深刻的艺术内核。莎士比亚通过描述王室家族的内乱和李尔王命运的跌宕,以犀利深沉的笔触刻画了权力、欲望下人性的撕裂与挣扎,在呈现出悲剧力量的同时又饱含着对爱和恩典的呼唤与向往,使作品洋溢着强烈的理想主义光辉。李尔王拥有人神合一的智慧与权力,却在接连变故中,将对神的敬畏转为诅咒与抛弃,直至将神与自己打碎。而曾经被无情剥夺了继承权的小女儿柯蒂丽亚,则成为挽救李尔王绝望灵魂的“福音”。《李尔王》的悲剧性不仅体现在李尔作为一个帝王的毁灭,更重要的是经历了一切之后,即使“灵魂”已经获得救赎,死亡却是必然的,肉体的复活毫无可能,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此种绝望令悲剧具有了更加崇高的意义。

魏晓平饰演葛劳斯特肖一/摄

国家大剧院与北京李六乙戏剧工作室联合制作的话剧《李尔王》,是国家大剧院继《仲夏夜之梦》和《哈姆雷特》之后,于2017年上演的首部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为了致敬这位伟大的戏剧泰斗,国家大剧院特邀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台词指导为演员进行台词训练,并选用其“莎剧舞台本翻译计划”中杨世彭先生的译本进行排演。著名导演李六乙在此译本基础上,结合排练实践进行演出本翻译修订,完成了文学语言向戏剧语言的转变,让莎士比亚从“象牙塔”走近观众。同时,德籍舞美设计米夏埃尔·西蒙与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得主和田惠美倾情加盟,完美呈现莎翁笔下的宫廷荒野与人物群像。

李尔王的三位女儿分别由赵倩、卢芳、万千惠饰演 肖一/摄

与此同时,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将在剧中实力演绎这位历经荣耀辉煌与流落荒原的李尔王。李尔王的三位女儿分别由赵倩、卢芳、万千惠饰演,她们将把莎士比亚笔下三位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呈现在舞台之上。旅法艺术家魏晓平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演员荆浩、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演员赵岭共同演绎葛劳斯特家族的父子三人,通过揭示两个家族的权力、欲望、阴谋之争,展现《李尔王》史诗般的人文画卷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曾经被无情剥夺了继承权的小女儿柯蒂丽亚,则成为挽救李尔王绝望灵魂的“福音”肖一/摄

全剧剧情介绍
不列颠国王李尔年事已高心生退意,决定将国土分封给三个女儿。分封之时,小女儿柯蒂丽亚因真诚表示不能把全部的爱都给父亲,而惹得李尔大怒,剥夺了她的继承权。李尔将国土分给了对他甜言蜜语的大女儿高纳丽和二女儿瑞根。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走了遭遇冷落的柯蒂丽亚。
伯爵葛劳斯特的私生子爱德蒙觊觎哥哥爱德格的继承权已久,便伪造书信陷害爱德格要弑父篡权。葛劳斯特在盛怒之下四处通缉爱德格,并对爱德蒙委以重用。爱德格只能化名装疯,亡命天涯。
退位不久的李尔迅速被获得分封的两个女儿联手赶出家门,流落荒野。暴风雨夜,荒原之上,李尔悔恨交加崩溃癫狂。而两个女儿却不肯罢手,欲弑父以除后患。危急时刻,葛劳斯特放走李尔,却遭到私生子爱德蒙告密,因此被剜去双目,远走多佛。另一个儿子爱德格化名汤姆陪伴父亲一路前行。为救李尔摆脱困境,小女儿柯蒂丽亚兴师来伐,却兵败被俘惨遭杀害。李尔目睹一切,悲痛而亡……


葛劳斯特四处通缉爱德格,并对爱德蒙委以重用 肖一/摄
 
导演构思
过去我们都认为莎士比亚高高在上,尤其是他诗化的语言,但实际上这些是不可演的,演员的台词需要让观众听懂。我们在过去对莎士比亚可能有些误区,认为他完全是诗化的剧作家,但他的语言实际上是非常朴实非常大众的,因为回到四百年前,他的剧在当时就是演给大众看的,我们却把莎士比亚神化了,把他推到了塔尖上。诗性的语言很重要,但是莎士比亚那种大众化的、能听懂的语言也需要被大家知道,因此我们需要回到莎士比亚本身。我曾两次去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看他们排练,与莎剧专家一起工作,分析文字中的线索。这让我明白了莎士比亚回到老百姓当中去的重要性。如何把诗化的台词变得通俗化,同时保留它自身的韵律,并适于舞台表演,这是我们进行重新翻译的初衷。莎士比亚的语言通俗不失哲思,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重新认识莎士比亚,是这版《李尔王》的亮点之一。如何从文学语言怎么回归戏剧语言?戏剧语言中包含着戏剧的动作性、戏剧冲突和人物的鲜明性。过去的莎剧中译语言中有很多的束缚,其实和真正的莎士比亚语言距离很远。怎么将老百姓的话说出艺术性、哲学性,莎士比亚的语言是一个最好的范本。

从第三幕到最后,李尔重新获得自我,从深渊里顿悟应该怎么生活、怎么做人和怎么做王肖一/摄

关于《李尔王》的舞台布景,我认为在二度创作中,应当尊重莎剧的经典性。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要去解构它,现在很多的莎剧舞台演绎都是从文学角度进行解构。我们是在尊重文学的前提下,用舞台表演来体现我们的艺术观点。另外,毕竟《李尔王》是四百年前的作品,它如何和当代产生联系,又怎样跟明天、未来的戏剧发展产生联系?这就关系到视觉上的呈现,视觉呈现又一定是和内容结合起来的,所以我们在舞台和造型设计上就需要有一种视觉印象,即从历史走进当代,让观众有一种从四百年前走到当下的感觉。实际上,《李尔王》也是一部历史剧,而这历史的长度是大于四百年的。李尔王的故事在莎翁写作之前就已经开始流传了,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正史、野史的记载都有,故事本身是远先于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就像《赵氏孤儿》一样,已经流传了很久,它并没有明确的年代信息,但是历史的纵深慢慢通过服装、视觉、表演形态的变化走近我们,走到当代。
就《李尔王》想表达的思想来说,我们希望让观众看到《李尔王》从历史走向当代。在《李尔王》的剧本里,主题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智慧和权力的问题,如何运用智慧来行使你的权力,其实不仅仅是对于帝王需要智慧,对所有人都需要智慧。从第三幕到最后,李尔重新获得自我,其中包含着一种进化和升华,从深渊里顿悟应该怎么生活、怎么做人和怎么做王。李尔的一生其实是非常好的轮回,这个轮回让他对世界、对人生有了彻底的顿悟。其次就是欲望的主题,关于他的女儿究竟孝与不孝有很多世俗的解释,理想和欲望跟当下的语境也非常有联系。在梳理《李尔王》的思想时,我们发现了很多积极的意义,比如怎么从自然中领悟生活的方式,这些都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