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下周首演

诗意笔触呈现残酷战争中的温暖与美好

国家大剧院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唐建平作曲、万方编剧、张国勇执棒、王晓鹰执导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将于11月5日至8日首度与观众见面。10月28日,国家大剧院邀请媒体记者走进国家大剧院排练厅进行该剧的排练探班,参演该剧的主演通过“我知道爱情是什么”等咏叹调向记者展现了上半部女战士们的部分生活场景,以及下半部准尉与五位女兵遭遇德军时的场景,让记者“抢鲜”感受这部以诗意笔触呈现残酷战争中温暖与美好的原创歌剧。



排练现场 凌风/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致敬战火中消逝的青春

  在前苏联卫国战争的战场上,一位准尉带领着他的一队女战士。新来的女战士冉卡性格爽朗,在她的鼓动下,活泼的女兵们梳洗打扮,开起了舞会。而班长丽达在一次偷偷溜出军营看过儿子、赶回军营的路上,发现了两个德国兵。经过分析,准尉和战士们认定敌人要炸毁重要的铁道桥梁。准尉挑选出五名女战士,出发去拦截敌人,为了赶到德国兵的前面,她们艰难地穿越沼泽。

  准尉和战士们终于赶在德国兵前面,等待阻击敌人。黑夜来临,在渐亮的天光中,十六个德国兵的身影在山下出现,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敌情,准尉立即派丽莎赶回军营求援,丽莎匆匆离去。准尉带着剩下的四名女兵们拖延时间,而丽莎在竭尽全力地奔跑时闯入沼泽,被沼泽吞没。没有等到援军的准尉和女兵们与十六个德国兵开战。德国兵最终被女兵和准尉消灭,而丽达,冉卡,索妮娅和嘉丽娅在战斗中牺牲。寂静的森林里,悲痛的准尉为姑娘们的死而哭泣。

  力邀国内一流主创团队  国家大剧院倾力打造

  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国家大剧院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力邀国内一流主创团队,倾力打造这部经典作品的中文版歌剧。

  作曲唐建平在创作中注重将欧洲传统歌剧的质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美感和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情感融为一炉。有别于同名电影的创作,编剧万方在尊重小说原著的基础上,着力笔墨于美好与残酷的对比上,传达出这部作品憎恶战争的力量。导演王晓鹰将写意、诗化的笔调贯穿于全剧的舞台处理中,油画般的勾勒出大自然的辽远壮阔、人性的美丽温暖与战争的残酷无情。


舞台上的白桦林 凌风/摄

  森林的神秘、沼泽的阴森、钢盔的冰冷、战火的炙烈,这一切与五位女战士对和平生活和美好爱情的执着向往和热切憧憬交织在一起,碰撞出深掘人心的震撼性和感染力。在这个特殊的年份,让我们以此剧向所有为自己祖国献身的英雄们致敬,让我们更加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作曲唐建平(右)在排练现场 凌风/摄

  作曲唐建平:既保留俄罗斯风格又带有中国文化精神

  虽然同属欧洲文化体系,俄罗斯音乐却有着自己鲜明独立的特征。只要听一下那首著名的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就会感受到这个民族的生命力量和生活情感。俄罗斯音乐学派的音乐与其有千丝万缕的同源关系而形成了统一的风貌。这部俄罗斯题材的歌剧,音乐别无选择地将这首《伏尔加船夫曲》作为最核心的音乐元素,风格和情感的牵引性力量融合了戏剧中多姿多变的各种音乐表现形态。歌剧的“歌”在有效表达戏剧内容的同时更为动听,而歌剧中的“剧”能够通过丰富的音乐手段塑造出更为鲜活的艺术形象。

  这部歌剧的剧本是按照小说写的。对我来说,就是要把俄罗斯的故事翻译成我们作为中国人的共同的认知。中国其实跟俄罗斯很相近,都在二战中受到敌人侵略,这种情感是一样的。所以我希望在这个音乐中,首先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俄罗斯的风格,第二,我又希望它带有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个性化的东西,反映我们时代的风貌。

  非常喜欢这个题材。庆幸能够在人类经历巨大战争灾难重获和平70周年之际完成这部歌剧。


编剧万方 王小京/摄

  编剧万方:我从未忘记那五个女兵

  一生看过的小说已经无法计数,看过而难以忘记的倒可以数得出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是其中的一部。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鲜活又珍贵,然而在残酷的战争之中,个体的生命脆弱无比,转瞬即逝,令人悲痛。《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令我难以忘怀的是一种悲痛之下的刻骨铭心的悲哀。当听到大剧院要把前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成歌剧,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并邀请我担当编剧,我的心里立即涌出了深深的情感。

  我忽然发现我竟然从来没有忘记那五个女兵,真的,我如此清楚地记得她们。在前苏联的卫国战中,在一处密林里,发生了一场极小规模的毫无记载的战斗,五个女兵在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美丽、青春和生命。她们是英雄吗?可以说是,当然是,但又不是。她们更是女儿,是母亲,是情人,是失去亲爱丈夫的妻子,是满脑子幻想的女孩儿,是憧憬爱情的淳朴姑娘。她们那么年轻,年轻得令人心痛,一个个那样不同,但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战士。因此,她们出发去阻击敌人,毫无一丝犹豫。当静悄悄的黎明来临,她们无声无息地躺在地上,天光照亮她们苍白的面庞……她们不应该死,但她们死了,她们为了自己热爱的亲人和祖国而死,为了正义而死,她们的牺牲是荣耀的。但我相信荣耀并不能代替生命被毁没的悲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歌颂五个女战士的英勇牺牲吗?是,但又不仅是。我希望我能传达出这部作品曾经给予我的另一种力量,憎恶战争。


导演王晓鹰 凌风/摄

  导演王晓鹰:讲述心灵触碰和人性表达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中国人十分熟悉的故事,这个歌剧却有不同的讲法;反法西斯战争是今年艺术创作的热点,这个歌剧也有不同的演绎。

  当笼罩着晨雾的草地上巴扬琴声悠然飘过,当白桦林中《俄罗斯,我的故乡》混声合唱轰然响起,当剧中人物用歌声“朗读”普希金在《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诗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俄罗斯土地的广袤和文化的深厚……

  当丽达与她的奥夏宁、冉卡与她的上校、索妮娅与她的连斯基、丽莎与她的准尉、嘉丽娅与幻想中的她自己共同唱起华丽的九重唱时,我们被身处战争中的女人对爱情、对幸福、对和平生活的憧憬之情砰然打动……

  当女兵的美丽身躯与芭蕾舞演员的曼妙舞姿交相辉映,当战士、村民与身着民族服装的舞者乃至几位幻想中的人物同在一片白桦林中跳起圆舞时,我们几乎忘记了严酷的战争甚至忘记了生活现实……

  但现实就在那里,战争依旧严酷。有着美丽身躯、美好情感的女战士被沼泽吞噬、被子弹击中、被战火灼烧,尽管她们怀揣着普希金、想念着孩子、高唱着《小路》,她们还是成了战争的牺牲者。她们首先是女人,她们也是英雄。

  这是一出听不到枪声甚至看不到敌人的战争戏剧,有的只是充满诗意想象的情景和坚持经典品味的音乐,当然还有一群才华横溢的年轻艺术家在这样的情景中对这样的音乐的倾情演唱,还有那片有生命的、能移动的,唱着时而浑厚时而激烈时而深情时而华丽的合唱的那一大片“白桦林”……

  我们的战争讲述中需要更多的心灵触碰和人性表达。这次,借助俄罗斯的深厚文化底蕴,来表达我们自己在纪念战争胜利的同时应有的一份生命关照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