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国家大剧院推出中文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下月上演,作曲、导演、编剧解读创作

静悄悄的“黎明”唱起《喀秋莎》

新京报

  (记者 陈然)前苏联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描写了苏联卫国战争中,五位怀揣着美好生活向往的女战士,为了保家卫国,最终牺牲了。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曾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陆上映后风靡大江南北。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将这部世界经典首次推上中文歌剧的舞台,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表示,一方面是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致敬所有为自己祖国献身的英雄,同时,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我们更加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大剧院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由唐建平作曲、万方编剧、张国勇指挥、王晓鹰执导,将于11月5日至8日与观众见面。

  作曲 打造“中国人脑海中的俄罗斯歌剧”

  “我希望在这个音乐中,首先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俄罗斯的风格,第二,它带有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个性化元素,反映我们时代的风貌。”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故事发生在前苏联,在该剧的音乐创作上,为了便于中国观众理解与接受,著名作曲家唐建平以打造“中国人脑海中的俄罗斯歌剧”为创作方向,并在音乐上将欧洲传统歌剧的质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美感和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情感熔为一炉。

  为了生动鲜明地刻画准尉和五个年轻女兵等人物的性格,唐建平为剧中的众多角色安排了欧洲声乐体系中的所有声部。其中,他将性格粗犷、大智大勇的准尉安排为男中音声部,而富有使命感的丽达、浪漫美丽又有着如火般爱憎的冉卡、纯情质朴的丽莎、沉浸在诗意幻想中的索尼娅、稚嫩胆小的嘉丽娅通过戏剧女高音、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女中音等声部进行表现。在为每位角色写下了富有个性化的独唱与重唱之外,作曲家还运用无词歌、无伴奏合唱等多样的演唱形式来表现美与战争的冲突。此外,观众熟悉的《喀秋莎》《小路》等俄罗斯歌曲,也通过作曲家在原作基础上的全新创造,出现在剧中。

  作曲家唐建平日前出现在排练厅,观摩该剧的排练。唐建平指出,他的工作就是把俄罗斯的故事翻译成我们今天作为中国人的共同认知。“中国其实跟俄罗斯很相近,都在二战中受到敌人侵略,这种情感是一样的。所以我希望在这个音乐中,首先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俄罗斯的风格,第二,它带有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个性化元素,反映我们时代的风貌”。

  导演 写意与诗化的笔调贯穿全剧

  “这是一出听不到枪声甚至看不到敌人的战争戏剧,有的只是充满诗意想象的情景和坚持经典品味的音乐。”

  在舞台呈现上,导演王晓鹰将写意与诗化的笔调贯穿于全剧的舞台处理中。王晓鹰说,“这是一出听不到枪声甚至看不到敌人的战争戏剧,有的只是充满诗意想象的情景和坚持经典品位的音乐。同时,在战争讲述中更多的是心灵触碰和人性表达,并且借助俄罗斯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表达我们自己在纪念战争胜利的同时应有的一份生命关照和人文情怀”。而在此之外,原小说的“洗澡”场面在歌剧中也予以保留。据悉,这一段在舞台上将以舞蹈的形式进行展现,并将以唯美的艺术处理展现女性身体的美丽和她们活泼可爱的生命力。

  对导演王晓鹰来说,此次将这部前苏联经典文学改编成中国原创歌剧,也是从另一视角重新反思战争的机会。“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今天回顾战争,除了面对战争的英雄主义以外,还应有更深层的思考,就是战争本身的反人类性。这与人类的美好,人类对和平幸福生活,以及对爱情的追求都是背道而驰的”。

  王晓鹰介绍,这部作品蕴含了女孩美丽的生命与残酷的战争之间的矛盾。“这些女孩,她们首先是人,因为有了战争才成为战士,在战争中牺牲才成为英雄。她们并不愿意在战争中成为英雄,这是战争本身的反人类性强加给她们的。在此之上建立起来的她们的英勇、牺牲与英雄主义才是具有人文情怀的英雄主义”。

  ■ 编剧谈

  该剧编剧是著名剧作家万方,她对瓦西里耶夫的原著小说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生中看过的小说无数,看过又难以忘记的倒可以数得出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是其中的一部。小说中所刻画的在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美丽、青春和生命的五个女兵,让我一直难以忘怀”,万方说。在歌剧剧本创作中,万方在尊重小说原著的基础上,通过强化美好与残酷的对比,表达鲜活生命的毁灭带给人们的悲伤和警示。“我希望我能传达出这部作品曾经给予我的另一种力量,憎恶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