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介绍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的巅峰之作,有人称其为该作曲家最成功的作品,它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并列称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是音乐、诗、歌、心理、哲学、感官和理念的完美结合。首演于1865年6月10日的慕尼黑皇家宫廷与国家剧院。

  

国家大剧院与巴登巴登节日剧院、波兰国家歌剧院、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联合制作该部歌剧,2016年3月19日首演于巴登巴登节日剧院,随后分别于2016年6月12日和9月26日在波兰国家歌剧院和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进行演出。该剧由一位屡获殊荣的波兰导演,也是波兰国家级歌剧院华沙大剧院的艺术总监马里乌什·特雷林斯基协同他的黄金团队共同打造。

分幕剧情

    一艘战船行驶在茫茫海面上。船上载着伊索尔德和她的随从布兰甘特。伊索尔德在爱尔兰被俘,现正由特里斯坦护送前往康沃尔,而康沃尔的国王马克——特里斯坦的养父——将在他的领地迎娶伊索尔德。被俘的伊索尔德感到耻辱和怨恨,她不希望这艘船到达目的地。伊索尔德无法理解特里斯坦为何不娶她,而是要将她交给马克王。她质疑特里斯坦的英雄气概和高尚品格,并指责他是懦夫。她让布兰甘特去安排让她与特里斯坦单独见面。特里斯坦执意要履行他作为军官的职责,因此拒绝了伊索尔德的请求。特里斯坦的副手库文纳尔粗鲁地赶走布兰甘特,并提到了莫洛尔德之死。私底下,伊索尔德向布兰甘特讲述了特里斯坦在杀死了她的未婚夫莫洛尔德之后被海浪冲到了爱尔兰的沙滩上,伊索尔德救了他并为他疗伤。特里斯坦当时自称为“塔纳利斯”,并接受了伊索尔德的照料。伊索尔德爱上了特里斯坦,即便是后来她发现了特里斯坦正是杀死了她的未婚夫莫洛尔德之人。现在,特里斯坦拒绝见她,这让伊索尔德恼羞成怒,她决定要加以报复。她让布兰甘特备下毒药,她要让特里斯坦饮下“赎罪之酒”。战船即将到港,伊索尔德终于得以与特里斯坦交谈,他们的会面并不愉快。伊索尔德指出了特里斯坦的种种不义之举,特里斯坦一直表现得无动于衷,并没有让他的情感流露出来。随着战船离岸越来越近,故事的节奏开始提速。岸上,马克王正等待着他的未婚妻。特里斯坦喝下了伊索尔德递给他的酒,很清楚酒里被下了毒。伊索尔德同样一饮而尽。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酒瓶早就被调换:布兰甘特给他们喝的并非毒药,而是爱情灵药。船驶进港湾,药性开始发作,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相互倾诉爱慕之情。伊索尔德被人带去见马克王,临走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还要活下去吗?”

    马克王外出不在船上。在空荡荡的战船上,伊索尔德焦急地期待着与特里斯坦的一场幽会,特里斯坦在灯灭之后赶来赴约。布兰甘特感到很惶恐,她劝伊索尔德不要与情人见面,但伊索尔德对她的警告置若罔闻。信号出现了,特里斯坦如约而至。重逢的欣喜过后,他们开始敞开心扉互诉心声。特里斯坦向伊索尔德坦言,他认为爱情在白天无法得到,只有在夜晚才能得以实现:“我们已献身给黑夜”。为他们放哨的布兰甘特提醒他们,天即将破晓。面对着无法避免的分离,这对恋人决定双双赴死。伊索尔德:“让我死去”,特里斯坦:“让白天让路于死亡”。他们被梅洛特发现了,梅洛特还把马克王一同带来,以揭露伊索尔德的不贞。马克王对特里斯坦的不忠感到无比痛心,他斥责特里斯坦玷污了他的荣誉。特里斯坦对马克王的训斥充耳不闻,他请求伊索尔德与他一起共赴黑夜。伊索尔德答应了他,特里斯坦挥刀自尽。

    特里斯坦躺在床上,昏迷不醒,库文纳尔照看着他。一首熟悉的古老曲调让他从昏睡中醒来。看着正在苏醒的世界,特里斯坦感到很迷惑,意识不清的他咕哝地讲述着他的经历:“我去过茫茫的黑夜,那是我生前之所,也是我命归之处”。气息渐弱的特里斯坦开始了一段内心的旅程。他回忆起那些给他心灵带来创伤的经历。他从小父母双亡,从来没见过他们,这让他对白天的仪式失去了信心,让他无法在白天的光亮下履行义务。库文纳尔跟他说他已经传唤伊索尔德来照料他。欣喜若狂的特里斯坦看到伊索尔德向他跑来,带着爱和救赎的希望。当伊索尔德的船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特里斯坦撕掉了身上的绷带向她跑去。他在她的怀抱里死去。不过,伊索尔德的故事并没有随着特里斯坦的死而结束。孤零零的她,由马克王和布兰甘特照料。悔恨不已的马克王在布兰甘特的帮助下,尝尽一切方法想让伊索尔德重新回到光明中,回归生活,但伊索尔德在经历过真爱的狂喜之后已经走向凋零。

主创主演
查看更多>>
  • 主创
  • 主演
  • 吕绍嘉 指挥
  • 马里乌什•特雷林斯基 导演
  • 鲍里斯•库德林斯卡 舞美设计
  • 莫瑞克•阿当姆斯基 服装设计
  • 曼科•海因兹 灯光设计
  • 巴泰克•马西亚斯 多媒体设计
  • 托马斯•维戈达 编舞
  • 焦淼 合唱指挥
  • 杰•亨特•莫里斯 饰 特里斯坦
  • 安•彼得森 饰 伊索尔德
  • 艾琳娜•齐德科娃 饰 布兰甘特
  • 托马斯•卡则里 饰 库文纳尔
  • 李晓良 饰 马克国王
  • 沃尔夫冈•史瓦宁格 饰 梅洛特
  • 扣京 饰 年轻水手/牧羊人
舞美剧照
  • 舞美效果
  • 剧照欣赏
剧目赏析
  • 唱段赏析
  • 名家推荐
    《第一幕前奏曲》

    丹尼尔·奥尔布赖特在《现代主义与音乐》一书里是这样描写叔本华的音乐观念的:“叔本华认为音乐是仅有的一种不借助于复制其它观点,而可以独立表现意志的艺术形式”,因此,他认为音乐在艺术圣坛中超越了其它一切艺术形式,包括文学与诗歌等。也就是说,在歌剧这种兼具音乐与文学(或者说诗歌)的艺术形式里,音乐应该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字则充当辅助者的角色。


    瓦格纳从1854年代开始接触叔本华著作,时间上略晚于出版于1851年的论文《歌剧与戏剧》,然而两者的观点却是相左的——瓦格纳在文章中认为,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应该是服从于戏剧,因此许多瓦格纳学者(如《理查·瓦格纳的音乐戏剧》一书的作者卡尔·达尔豪斯等)都认为是叔本华“修正”了瓦格纳的艺术观点,使得他在之后创作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以及《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后两部中都明显地更加偏重音乐的地位。


    从这部歌剧的序曲开始,我们就能够感受到音乐本身在这部歌剧里所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大提琴缓缓奏出了四个音符之后,最后一个音符转变成了由双簧管、大管与英国管共同奏出的一个和弦,这就是著名的“特里斯坦和弦”——它听起来是不和谐的,换句话说,就像是一个没有得到回答的问题一样,只有在给出答案时才能让听者产生“圆满”的感觉。然而作者并没有给予给出答案,而是用一段华丽而充满着悲剧性的旋律开始了故事的讲述。直到五个小时之后,当这个和弦终于在伊索尔德在爱人身边缓缓倒下时,观众才会意识到,原来“爱之死”就是这个终极问题的解答。

    《伊索尔德女士如是说》,选自第一幕库文纳尔,男中音

    库文纳尔是主人公特里斯坦的随从,代表了绝对的忠诚,最后也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主人决斗而死。在第一幕第二场中,布兰甘特奉命带领特里斯坦去见伊索尔德,库文纳尔在船上用这首旋律欢快的讽刺歌作为回答,讲述了自己的主人在决斗中轻松杀死了莫罗尔德,在夸赞特里斯坦是英雄好汉的同时,也不忘随时被女主人公挖苦两句。从最早创作歌剧时就开始自己写作剧本的瓦格纳,面对这样的题材时所展现的功力确实已炉火纯青,再加上欢快动人的旋律,使得这段咏叹调成为了整部歌剧浓厚的悲剧气息中,少有的能让人感觉轻松的段落之一。

    “哦,爱情的夜幕,落下吧”,选自第二幕

    在连续470个小节不断演奏的动机所表现的白昼之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夜幕中用大段的二重唱一点一点弥合着两个人的分歧,努力地表达着对对方的爱意,细数一个个必须要解决的困难;终于,在进入了“爱情的夜幕”这段甜美的咏叹调后,一切的分歧都已经彻底被爱意所替代,作曲家用极尽摇摆而自由的调性暗示着两个人希望占有对方的强烈情感,正像瓦格纳在写给柯西玛的信里所说的那样,他要在这里“在交响乐里自由恣意地奔放一回”,这也是在许多人看来全剧最为感人的段落。

    “特里斯坦,你对我做了这样的事?”选自第二幕 马克国王

    在梅洛特的指引下,马克国王发现了相拥着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他所目睹的是三个层面上的背叛:伊索尔德背叛了与自己的婚约,特里斯坦背叛了他的叔父与国王,梅洛特背叛了他的挚友。面对这样的情景,心碎的国王几乎语无伦次地用大段的独白诉说内心的痛苦,瓦格纳也再次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这些支离破碎的词句将承受着巨大煎熬的国王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是通过这个咏叹调让马克国王这个角色变得如此生动,人物性格也得以完整刻画。

    《我的库文纳尔,你是亲密的朋友》,选自第三幕 特里斯坦,男高音

    “我的库文纳尔,你是亲密的朋友,你的忠诚从不动摇。我该如何感谢你?你是我的盾,是我的伞,不论是战斗还是争执,是快乐还是忧伤,你永远为我做好准备……”在第三幕中,当库文纳尔告知特里斯坦,伊索尔德很快就要乘船前来与他相会时,此时已经陷入了狂喜的特里斯坦向自己的随从兼挚友唱出了这段咏叹调。在这段以男女之间炙热爱情为主要线索的歌剧里,像这样的朋友之情也同样令人动容。

    “爱之死”,选自第三幕 伊索尔德,女高音

    在第一幕前奏曲中出现的“特里斯坦和弦”此后在全剧中时常响起,却在结尾处的“爱之死”中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在整整五个小时的戏剧时间里所积攒起的悲剧性与欲望在这短短数分钟的咏叹调里得到了充分释放。当千里迢迢赶来却只看到爱人的尸体时,痛苦的伊索尔德在幻觉中再次看到了爱人的微笑,听到了环绕着二人响起的温柔的旋律声,最终陷入了一阵漩涡之中——正如歌词所写,“沉醉,下限,毫无知觉——这是最极致的快乐!”在死亡的国度,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终于可以永远享受这样的快乐。

    吕绍嘉解读《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如果只能选择一部瓦格纳的歌剧来观看,那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将是当之无愧的首选。这是瓦格纳歌剧创作的集大成者,在凝练的音乐语言与成熟的戏剧表达所支撑的骨架之下是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它是值得反复观看的杰作。在成功地完成了《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与《唐豪瑟》之后,国家大剧院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而成为剧院的又一面旗帜,更将使得国家大剧院在瓦格纳歌剧制作方面有能力与世界上任何一座顶尖歌剧院分庭抗礼。得益于携手世界上最顶尖的艺术机构联合制作,中国观众将有幸见证如今最为前卫的瓦格纳歌剧制作;世界一流甚至堪称奢华的演员阵容则确保了整个制作将以极高的完成度得以呈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院 王纪宴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不仅是整个歌剧史上的划时代杰作,也代表了人类在音乐戏剧领域探索和表现精神世界的重要拓展。此剧以国际阵容在我们国家歌剧舞台上的高水准呈现,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院 王纪宴


    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作品理念是德国现代导演剧场的奠基。这次由波兰导演马里乌什·特雷林斯基执导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大胆构思,以佛教理念重构了整个悲剧的意义。舞台由符号充盈,黑暗被赋予了世界原初的本体意义。此剧在德国巴登-巴登艺术节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均受好评,这回终于来到了北京!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德语戏剧专家 李亦男


    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思想内核直接反映了当时哲学前沿思潮(叔本华),因而所谓“时代精神”在其中得到映照;它的实质内容与创作者的私人经验紧密相关,所以又具备独特的“个体视角”;最重要的是——它的基本材料彻头彻尾是其思想情感内涵的实体化身,而其大范围的建构形式又是其材料的完美扩展和延伸。所谓“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这个艺术创作中的至高理想,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达到了奇迹般的实现。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 杨燕迪


    在国外一档《孤岛访谈录》节目里,德国人带到孤岛的音乐中,排第一多的就是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或许,当我们看完大剧院版的这部歌剧后,就会明白为什么!

    ——白岩松

媒体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