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玛莎·葛兰姆舞团将再次登上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

  11月6日至7日,被誉为“艺术领域七大奇迹之一”的玛莎·葛兰姆舞团将再次登上国家大剧院。11月2日,玛莎·葛兰姆舞团艺术总监珍妮特·艾尔伯接受群访。

  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一位大师,一个奇迹,一种精神

  继“现代舞之母”邓肯之后,美国现代艺术先驱玛莎·葛兰姆根据人类身体规律——身体语言进行了新的一轮舞蹈革命,由她创立的同名舞团也是当今世界历史最悠久、积淀最深厚、声誉最卓著的现代舞团。“1926年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创建,美国现代舞就从这一天诞生。”著名舞蹈评论家约翰·马丁曾这样评价。作为舞蹈创新实验的摇篮,舞团以其独树一帜的舞蹈风格推动了世界舞蹈语言的发展,为世界舞坛培养了众多大师,包括默斯·坎宁汉、艾瑞克·霍金斯、佩尔·朗、帕斯卡·里奥特以及保罗·泰勒等,对现代社会、政治、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在舞蹈世界,玛莎·葛兰姆的舞蹈还为各领域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灵感:麦当娜、伍迪·艾伦、格利高里·派克、贝蒂·戴维斯等一众蜚声世界的名流都曾拜她为师。

  《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专为中国观众打造的重磅之作

  为本次中国之行,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特别策划了一台名为《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的演出,引领观众以全新视角来审视舞蹈家葛兰姆、画家毕加索和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这三位艺术巨匠,以其伟大的成就为切入点,探索他们之间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的艺术关联。演出包含了4部作品,其中3部将再现葛兰姆大师经典编舞。


舞团代表作《春之祭》

  反映了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制造恐怖气氛的《编年史》灵感来源于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这也是葛兰姆为数不多的几部直白表达个人政治立场及观点的舞蹈作品之一;独舞《深沉的乐曲》则是西班牙内战的映射,悲剧气氛贯穿舞蹈编排的始终,细腻地展现了葛兰姆技术的身体语汇与情感表达;而创建初衷源于对“9·11事件”周年纪念的《悲怆变奏曲》,则以一部上世纪40年代的葛兰姆影像为“引子”,由3位当代编舞家布拉瑞扬·帕格勒法、凯尔·亚伯拉罕和索尼娅·塔依各自运用无版权的音乐创作舞段,作为对葛兰姆大师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压轴出场的《春之祭》使用斯特拉文斯基最著名的音乐编舞,剧中原始的肢体表达也是葛兰姆先锋精神的标志性风格,编舞与毕加索的早期画作、斯特拉文斯基革命性音乐中原始本能的紧密联系,这也是舞团将首次携这部代表作到访中国。


舞团艺术总监珍妮特·艾尔伯 肖一/摄

  舞团艺术总监珍妮特·艾尔伯:现代舞要走出一条新路

  珍妮特·艾尔伯曾是玛莎·葛兰姆舞团的领舞,在葛兰姆的许多作品中扮演重要角色,与大师有着密切合作。她因重建和开创美国现代舞表演而被四次授予莱斯特·霍顿奖。她曾经担任过丹娜基金会艺术教育部门的负责人,指导基金会对艺术培训教育的支持,并且定期在它的艺术教育期刊上发表文章。她是因特罗肯艺术中心的名誉主席。珍妮特·艾尔伯在葛兰姆舞团中进行教学和演讲,并且指导舞团的国际事务。从2005年起,珍妮特·艾尔伯担任舞团的艺术总监。

  珍妮特·艾尔伯致力于通过创作新的形式使观众了解葛兰姆的杰作,包括设计背景项目、参与教育和社区活动、运用新媒体、改编和创意活动。她将葛兰姆的编舞混合起来,创造出了具有葛兰姆风格的新的舞台表演效果。在不改变葛兰姆创作的作品(或者不分散这些作品活力)的前提下,为葛兰姆的作品添加背景,或者在舞蹈中添加技术元素,从而使舞作与戏剧、音乐、心理学、政治等其他领域建立更多文化的联系。


舞团唯一一位大陆舞者辛颖 肖一/摄

  2008年,在艾尔伯的带领下,舞团首次访华,上演10个各具特色的经典作品,汇聚成《神话寓言》《美洲年鉴》两套不同主题,那次演出还特地为所有的节目提供解说,以便观众可以依循这些线索欣赏舞蹈,领会创意,“在并不改变艺术本身的同时让观众用另一种方式理解艺术。”

  艾尔伯在接受采访时,谈起葛兰姆:“她把我们自身的真谛通过舞蹈表现出来的能力。她本能地对人类情感的深刻触动。从新加坡到圣路易斯,我在这些地方表演葛兰姆的芭蕾。每一个地方的观众都能在葛兰姆的舞蹈中发现自己……这种风格可能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有些陌生,但是它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是世界性的。玛莎的作品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你来自哪个国家,说何种语言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