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红色经典《金沙江畔》以歌剧语汇解读长征精神

舞台视觉呈现民族元素浓郁

北京晨报
(记者 张漫子)“北上,北上,铁血雄心,谁能阻挡……”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国家大剧院打造的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将于28日迎来首演。
歌剧《金沙江畔》是国家大剧院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而倾力打造的一部原创民族歌剧。该剧由作曲家雷蕾、剧作家冯柏铭、冯必烈、指挥家张国勇、导演廖向红领衔打造,王凯、王泽南、王喆、王丽达等众多活跃在当今歌剧舞台上的实力派歌唱家领衔主演。
此歌剧改编自1959年出版发行的同名小说《金沙江畔》,讲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与金沙江畔藏区人民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并以深刻、细腻的笔触,塑造出卓玛、金明等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勾起一代又一代读者与观众的集体记忆。
导演廖向红说,《金沙江畔》的故事对于年逾60的观众也许并不陌生。20世纪60年代曾有电影、评剧、越剧等艺术形式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创作了多部作品。但是,以歌剧样式来演绎这一题材尚属首次。
如何用歌剧形式开掘长征题材?如何用歌剧语汇解读长征精神?“《金沙江畔》可以说是国家大剧院在民族歌剧领域的一次新探索、新尝试。”该剧几位主创向记者介绍。编剧冯柏铭、冯必烈在尊重小说原著的基础上,着力于深化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精炼故事情节,使剧本更加符合歌剧的体裁特征。
作曲家雷蕾充分把握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从红军的江西民歌,到康巴藏族的弦子、山歌、舞曲,丰富了全剧的音乐色彩,还在塑造反派时用了一些昆曲,将民族性、地域性与戏剧性巧妙地融合起来,体现出新时期民族歌剧创作的新发展。“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使红军的奉献牺牲、藏族同胞的赤诚无私、敌人的狡诈残暴在歌剧的土壤生根发芽,令此剧的戏剧张力极强。在歌颂红军和藏胞骨肉情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高尚情感的创作中,我常常深受感动。”雷蕾说。
据悉,21日起,歌剧《金沙江畔》已进入舞台排练阶段,舞美、服装、化妆、道具、多媒体等多个工种在一次次排练中磨合、完善。排练中,导演廖向红通过亲身示范的方式,激发青年演员二度创作的热情。“经过漫长岁月,长征精神依旧被世人追寻不已。我期望剧中红军战士艰难跋涉的群像画面能够成为长征精神的象征与符号,深深嵌入观众的视野、脑海与心灵当中。”廖向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