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黑妹)4月1日,国家大剧院夏季演出季正式开启大幕。为这一演出季揭幕的,是来自台湾、备受瞩目的现代舞团体——云门舞集。这是继2009年之后,云门第二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此次舞团带来了创始人林怀民最为看重的一部作品《流浪者之歌》,这是该部作品首次亮相中国大陆。
《流浪者之歌》的票在演出前5天已售罄。北京近年来迎来送往了林林总总的现代舞团,开演前5天票房全部走空的盛况,在现代舞演出中实属罕见,只有云门舞集享受了如此的待遇和厚爱。
刻画求道者渴慕的流浪生涯
大幕缓缓拉开,一位僧人装束的舞者在舞台一侧站立,双手合十,双目紧闭,面容安详,一束追光映照在他白色的僧袍之上,金色的稻谷从天幕缓缓撒落,似一股清泉从天而降,每一粒稻谷都经由这位舞者的头顶,画出优美的弧线溅落在地,这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从开场直到谢幕,宛若一尊荒野庙堂中佛祖的雕像,遗世独立。林怀民说:“《流浪者之歌》是要刻画求道者虔诚渴慕的流浪生涯。”
《流浪者之歌》的舞蹈,没有眼花缭乱的翻转跳跃,没有鲜艳夺目的锦衣华服,舞者身着粗布麻衣,和着乔治亚民歌沧桑、粗犷的歌声,迈起沉缓的舞步,他们压低重心安静行走,这样的姿态贯穿了全舞,充满了求道者的救赎色彩,身体的动律与音乐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肃穆而略带悲凉,坚毅而充满力量。舞蹈充溢着林怀民印度流浪归来的感悟——神普度众生,是因为成为众生。
《流浪者之歌》是云门舞集的一部转型之作,对舞团有着极为特别的意义。云门正是从这部作品开始了“东方精神时期”,以中国传统的身体动律作为舞蹈语汇的灵感与源头,发展到后来的京剧动作、太极导引、静坐与内家拳。可以说这部作品为云门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也是艺术总监林怀民最为珍视这部作品的原因。
三吨半黄金稻米是全部舞美
在林怀民的作品中,舞台一向是简洁而不简单的,《流浪者之歌》更是如此。全剧没有一处布景和实景,三吨半稻米便是整部舞作的全部舞美。然而,这些米却绝不简单,不仅特别选择了台湾的圆润米种以保护舞者,还特意为它染上了金黄的色泽,与灯光配合制造出质朴而别致的舞台效果。
与稻米为伍,舞者的姿态演化出万千变化。稻米蜿蜒在地仿佛山川河流,舞者如河畔跋涉的旅人;稻米平铺在舞台有如农田万顷,舞者手持树枝如农人耕作,又似虔诚的仪式;稻米从天而降好像金黄的雨瀑,舞者在其间飞速旋转,如同丰收时的喜悦又似顿悟后的酣畅。其中“祷告”一段,重达600公斤的稻米瞬间从天而降,舞者就在这一刹那冲进米中,不断将稻米扬起,像孩子的嬉戏一般肆无忌惮。
谢幕后还有20分钟表演
《流浪者之歌》是一台特殊的演出,人们还从未见过一台演出在谢幕之后还有长达20分钟的表演,而这一段表演,更堪称是全剧的精华。
当全体演员谢幕之后,一位男性舞者留在了舞台之上,用一支长耙在稻米之上开始画一圈又一圈的同心圆,这一画就是20分钟,没有音乐,没有任何其他的动作,就这样一心一意地缓缓行走,任汗水滴落在稻米上,像是丰收之后收拾晾晒的果实,又像一步步践行自己的人生理想。
《纽约时报》曾经评论:“这谢幕后的20分钟竟成为全剧最神奇的点睛之笔!”林怀民也曾说:“我不希望在一部作品中加进太多的元素,把一种东西做到极致就是美,重复真的可以产生力量!”
当晚,这一幕也让在场的不少观众感动不已。散场后,很多观众久久不舍离去,涌至舞台前甄赏一粒粒金色稻米,还有许多坐在前排的观众迫不及待地跑到靠后的观众席,以求一窥“同心圆”的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