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林怀民带来《流浪者之歌》

黄金色稻种将铺满舞台

北京青年报

(记者 伦兵)在林怀民的所有作品中,《流浪者之歌》有着不同的意义,因为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也是东方精神的写照。这部作品当年一经上演就引起轰动,云门舞集也凭借此部舞蹈跻身国际知名舞团的行列。4月1日,这部云门舞集的名作将首次来到北京,届时,国家大剧院歌剧院舞台将被黄金色稻种铺满,中亚的民歌伴着流浪者走向菩提树,为北京观众带来悠远的意境。林怀民告诉记者:“这部作品的形成依靠着三大要素:我的一段印度旅程、三吨半的台湾稻种和一首首中亚民歌。”

这是一部已经演了17年并在世界各地常演不衰的作品,林怀民坦言当时的创作心境时说:“‘流浪’是个浪漫的名词,但对我而言是创作的养分与自我的对话。20世纪90年代,是云门开始放下包袱,真正从‘人’的视角来思考的时期。我有一段时间独自到印度进行‘流浪之旅’。在佛祖得道的菩提树下,我领悟到‘神普度众生,是因为成为众生’;在尼连禅河畔,第一次感知到佛原来是个凡人,也有过凡人的彷徨与挣扎。于是回到台北后,在脑海里构思、沉淀了四年的《流浪者之歌》如流水般创作出来。《流浪者之歌》对于云门而言,是一部标志性的作品,正是这部舞作,让云门出现了新的姿态,静坐成了每天必修的功课,发展到后来的太极导引,成为云门身体技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流浪者之歌》的演出中,舞台上不仅铺满稻种,最后稻种还要从天而降。林怀民说:“我是台南长大的,对家乡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成片的稻田,小时候我最爱玩弄这些稻米,却常常被父亲责骂,因为父亲说‘稻米是神圣的’。也许正是因为童年受到的挫折,所以我决定把好几吨的稻米搬上舞台。”然而创造这样的画面却委实不易,要选择圆实的稻米品种,不然会弄伤舞者;要洗,不然会使舞者浑身起疹发痒;要染,不然无法实现诗意的金色光泽;要烘晒,不然没办法干燥;要熏蒸,不然受了潮要发芽。这样三吨半的稻米,需要四名工作人员,一天八小时,处理两周才能完成。而运输也是一大难题,于是云门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多个仓库,专门用于存放这些特殊的稻米,以方便《流浪者之歌》频繁的世界巡演。据悉,此次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稻米是自台湾的大本营运出的。

《流浪者之歌》的编舞过程几乎是行云流水一般顺畅,但配乐却迟迟未能找到。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送给林怀民一盘连标签都没有的乔治亚民歌卡带,要他“听着玩”。录音机里传来的沧桑而温暖的歌声让林怀民如获至宝。林怀民回忆着当年的兴奋:“我一听就说,就是它!这音乐能够给你一种强大的力量,让你仿佛置身滚滚江河,就像在印度的恒河边,我被他深深吸引。”

林怀民对《流浪者之歌》有着特殊的情感,因为正是这些创作经历给了他和舞团一种独有的灵气,从而确立了舞团的发展方向。他说:“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只能留下一个作品,我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