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大剧院制作”成了金字招牌

——国家大剧院开业五周年系列报道之一

北京日报


  《风雪夜归人》演员正在排练。高尚/摄

(记者 李红艳)这边,自制歌剧《罗恩格林》雄壮的合唱声,声声入耳;那边,自制话剧《风雪夜归人》两位演员正在对词儿,绘声绘色;而制景间的工人制作布景忙得不亦乐乎……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国家大剧院的每一个排练厅都没闲着。

几乎每天,大剧院的后台、排练厅都是如此繁忙景象。也正是这样的高效运转,支撑着这个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的艺术生产。自2007年12月22日正式开幕运营至今,大剧院已经走过了近5年的发展历程,共制作包括歌剧、京剧、话剧、舞剧等表演形式的剧目28部,其中原创10部,也树起“大剧院制作”的金字招牌。如此浩大的“作业能力”,让很多人对大剧院刮目相看。

从零开始,自制歌剧

说起“大剧院制作”,大剧院演出部部长助理关渤最有感触,因为从大剧院第一部自制作品歌剧《图兰朵》开始,他见证了这座剧院近5年来剧目制作与生产的每一段历程。

2007年10月,大剧院还未正式开业,歌剧《图兰朵》项目便已启动。“当时没有现在的制作组,我还在戏剧戏曲组。确切地说,没有成熟的制作流程和制度,我们在剧目制作和生产方面基本是空白的,一切都得摸索。”关渤回忆。《图兰朵》首演定在2008年3月21日,满打满算只有5个月。“我们与中央歌剧院、上海歌剧院合作,大家伙儿靠的就是一股子心劲儿,铆足了劲头干。”

经过艰难摸索,首演当晚,大剧院版《图兰朵》不负众望,惊艳亮相。如今,该剧已演出5轮,还赴韩国巡演。

“这个戏使大剧院对制作剧目第一次有了完整的认识:国家大剧院不是一个简单物理概念上的剧院,而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机构,应该具有旺盛的艺术创作能力。尽管大剧院还是世界剧院大家庭中的一个新成员,但在艺术创作上已然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大剧院演出部部长李志祥说。

2008年5月,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制作组正式成立。当时只有关渤和两个实习生。现如今,制作组已经扩编到了近30人,下设三个项目组,演员管理组、排演组、巡演组,同时还下设一个创作中心。

自制剧目全面铺开是在2009年,大剧院剧目生产和制作踏上了国际协作的新旅程:与意大利威尼斯凤凰歌剧院联合制作《蝴蝶夫人》,与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威尔第歌剧《弄臣》……“不过,我们明显感到在制作管理模式上需要提高,需要规范化,否则就跟不上脚步了。”关渤说。

在他看来,2010年堪称转折点,大剧院开始形成具有剧院自身特色,同时又与国际接轨的制作管理模式。同年春天,大剧院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相继成立,也将大剧院的艺术生产与创作能力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联合制作,偷师学艺

也是从2010年起,大剧院开始接轨国际歌剧的制作潮流,邀请国际一流的主创团队,集聚海内外活跃的一线歌唱艺术家,打造大剧院版本的歌剧剧目。《卡门》、《茶花女》、《爱之甘醇》、《托斯卡》、《蝙蝠》相继问世。

邀请国际知名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执导歌剧《卡门》,让大剧院“偷师”学到了不少艺。

“我们学到的,其实都是在满足赞贝罗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要求。”关渤说。比如,赞贝罗要求在开演前以及幕间休息时,给舞台喷水降尘,因为演员表演或是换服装时会产生灰尘、细微的服装碎屑,可能会影响到歌唱家的嗓子。“我们一开始很为难,因为舞台上有各种设备,通常来说是‘禁水’的,她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之前想都没想过。”但是,关渤和他的同事们还是想出了让导演满意的解决方案。

赞贝罗对排演每一个环节的分工都有明确要求。比如,她坚持要求舞台合成时间尽可能多,任何调整、变化都要在彩排之前完成。在这样的要求下,制作组各个部门分工都尽可能细致专业。关渤记得,赞贝罗刚一到大剧院就嚷嚷着找音乐部,“我们当时哪有这个部门啊,她很崩溃。不过现在,我们理顺了这个环节。”此后,大剧院里便常设了音乐经理一职。

除了赞贝罗,弗朗哥·里帕·迪梅亚纳、强·卡洛等知名导演,指挥家洛林·马泽尔以及马林斯基剧院著名舞美灯光师弗拉基米尔·卢卡谢维奇,都在大剧院的歌剧舞台上“打过工”,他们的加盟帮助大剧院找到了最佳工作方式,建立起一套更加规范、科学、高效的制作管理模式。

“铁扇公主”肚里取经

比肩世界水平,就得学习国际知名艺术机构的演出运营经验,用大剧院院长陈平的话说,“要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取真经”。

2010年10月,大剧院演出部制作组一行十多人,赴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考察学习了整整一个月。大都会有一套独特的演出安排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舞美背景转换快,经常可以隔天演出不同剧目。

“我们早上9点进去,第二天凌晨4点才出来,就为了看他们如何实现连夜换景转台。大都会歌剧院院长说,他们从没见过哪个国家的人这么扎实地来学习,最后他们所有会议都对我们开放,所有档案都让我们查阅。”李志祥说。

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制作组的办公室,会发现墙壁上贴满了各种表格,从全年演出计划到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清晰明确。关渤解释说:“我们借鉴了大都会歌剧院的日程管理系统,建立了自己的排演日程计划模式。比如,围绕一个项目,我们的舞台监督每天要给艺术家、群众演员、合唱队员、舞台技术人员等所有相关人员发放排练日志,一来总结当天工作,更重要的是对第二天工作提要求,这样工作起来效率很高。”

大剧院演出部副部长韦兰芬介绍,“我们统计了一下,每一个项目组的工作大致有7大类、246个小项。如此细化的流程,将任务科学地进行了分解。我们能够做到一年排演一到两部新剧、复排两部剧,也就是说每个人手头都可能有四条工作线索,滚动着推进,忙而不乱。”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积累,大剧院成功孵化出原创话剧《简·爱》、《王府井》,原创歌剧《西施》、《运河谣》、《赵氏孤儿》,原创舞剧《马可·波罗》等众多“本土产品”,并成为“院藏剧目”。而镶有“大剧院制作”这块金字招牌的剧目,还将以每年6部至7部的速度持续增加。

大剧院正在成为一个拥有高效艺术生产能力的“艺术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