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科学发展辉煌五年系列报道 1

周末音乐会让生活变了样儿

北京娱乐信报

(记者 张学军)5年前,国家大剧院在长安街拔地而起,从那一刻起,国际演艺舞台又多了一个新军;5年后,这座圆形建筑已经变身世界级的艺术殿堂,数不清的世界顶级艺术家、艺术院团纷至沓来,来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潮流。短短5年时间,国家大剧院也渐渐成为引领大众走向艺术世界的桥梁,它正在以艺术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反映国家大剧院建院5年来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将通过大量的采访逐一揭开这些光环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这次,我们先从观众最喜欢的音乐会之一——周末音乐会说起。

他们都在变·观众 告别“抬屁股走人”

周末音乐会是国家大剧院每周日推出的一场公益演出。上周末的周末音乐会,上演的是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尽管这是四个乐章的大部头作品,但是乐章之间没有人鼓掌,整场演出秩序井然,和晚间的商演没什么两样,甚至这里的观众更专业。

事实上,周末音乐会举办之初却是另一幅场景。据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部负责人方礼君回忆,那时候观众不想看了想走,抬起屁股就走人;闪光灯不停地闪;高跟鞋踩在地板上咔咔地响;有的甚至在现场吃东西,“那时候,有很多观众不懂如何欣赏交响乐,也不懂欣赏古典音乐的礼仪。

于是,工作人员开始在现场普及欣赏礼仪,甚至在进场时发放小册子,包括着装、进场时间以及乐章之间不能鼓掌等。渐渐地,随着欣赏场次的增多以及现场气氛的熏陶,观众席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方礼君说,最早的时候不敢演几个乐章的大作品,都是三五分钟的音乐小品,但是随着观众欣赏层次的明显增长和提高,开始尝试着半个小时甚至40分钟的大部头作品了。

他们都在变·组织者 抛弃了“专业范儿”

“艺术改变生活”是大剧院提出的一个艺术理念,而这种改变不仅发生在观众身上,就连组织人员也发生着化学反应。方礼君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毕业,她的团队中也有不少都是专业出身,而他们面对的则是一些根本不知古典音乐为何物,甚至从来没有听过古典音乐会的观众。

方礼君回忆,他们一开始也猜不透观众想要什么。“无论是策划演出形式还是选择曲目,都是一副专业范儿,离老百姓很远,观众根本不买你的账。慢慢地我们开始总结和调查,观众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作品甚至类型?喜欢多长的作品?几年过去了,现在已经总结出一套老百姓喜欢的,又能引领他们艺术欣赏的东西,逐渐觉得和观众越来越近了。”

方礼君透露,今年大剧院五周年院庆之前的那场周末音乐会他们打算让观众参与进来,“他们点曲目我们来安排演出。”让方礼君开心的是,现在的观众越来越专业了,他们提出的曲目也很详细,甚至有一位老先生为晚会设计了一套50分钟的曲目单,以三五分钟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曲子为主,既有中国作品也有外国作品,既有演奏也有演唱,甚至连返场曲目都安排好了。

他们都在变·艺术家 大师们成了名嘴

参加周末音乐会的艺术家们几乎都是公益出场,他们一直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特别是指挥家,他们的工作除了指挥还肩负着“讲解员”的工作。

方礼君说:“周末音乐会毕竟是普及性质音乐会,要让老百姓听得懂,明白什么是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所以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演讲结合、赏析并重’。”

但要让这些玩指挥棒的大师们去耍嘴皮子可要点功夫。“他们刚开始在台上讲解很艺术范儿,简直就像是在音乐学院讲课,什么曲式、调式全出来了,这谁听得懂啊?”不过,渐渐地大师们的讲解也开始接地气了,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也越来越受欢迎。

其中最能侃的要数指挥家胡咏言,他天马行空、神思飞扬的讲解让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他曾经在讲解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时,连续45分钟现场鸦雀无声。“当时我们给他设定的时间是20分钟,可是他讲HIGH了,我们很担心观众受不了,可是我们发现观众都听得聚精会神。”方礼君说,谭利华、张艺等几位大师也都是受大家喜欢的名嘴。

关键词 上座率

达九成以上

据介绍,开办了四年的周末音乐会如虽然是非商演的周末演出,可是从阵容和内容上一点不含糊,登台献艺的都是国家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等国家级艺术团体,而上台指挥讲解的也都是谭利华、李心草、陈佐簧、张艺、胡咏言等国内名指。

尽管如此,一开始的时候也并不被看好,最少的时候大概也就坐了稀稀拉拉的几百个人。现如今大不一样了,大多数场次上座率已经达到了90%到95%,能买一张周末音乐会的票还真的提前订。

关键词 粉丝

笔记30万字

李兰芝的名字,对于艺术普及教育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听来都不陌生,这是周末音乐会绝对的铁杆粉丝。从2008年至今,这位退休老阿姨几乎风雨无阻每场必到。方礼君介绍,李阿姨不但欣赏每一台音乐会,同时还拥有了一本厚厚的音乐笔记,“她把每一场演出的心得感受都记录下来,包括演出的内容、指挥的讲解内容全都写下来,同时还把每一场演出的门票也贴在上面。”

像李兰芝这样的铁杆观众,现在已经为数不少,刘老先生也是一位周末音乐会的铁杆粉丝,他的音乐笔记已经多达30万字,还把收集到的各种演出照片制作成光盘收藏起来。他说:“我的五年与大剧院共同度过,我离不开大剧院,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要一直坚持下去,接受国家大剧院艺术的熏陶。”

大剧院工作人员发现,周末音乐会的回头客越来越多,有一群老年观众几乎把这儿当成了“老年周末俱乐部”,这一场一场美妙的音乐会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变得兴趣盎然、活色生香。

背景

雷打不动的周末音乐会

据介绍,国家大剧院成立之初就把高雅艺术普及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2008年1月13日起,每周日上午,在音乐厅雷打不动的演出就是周末音乐会。如今已经成为百姓最喜欢的音乐会之一,而且“价廉物美”。普通观众仅需40元,而会员只需10元,一年50场演出有数万观众为此受益。

除了周末音乐会,每周六、周日举行的“经典艺术讲堂”;此外还举办了“青少年普及音乐会”、艺术院校展演的“春华秋实”、“市民走进大剧院的文明行活动”等各类公益性演出,而几乎每天遍及大剧院公共空间的小型演出也都让在此参观的游客感受到了古典音乐的魅力。

一般艺术院团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是带着乐团和艺术家到校园演出,而国家大剧院的这项活动却是把乐团和艺术家请上舞台,把学生请进大剧院。“因为很多的学校场地有限,让学生到剧场来,在最好的剧院里看高水准的演出,现场零距离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据统计,一周大约有上千名学生能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而‘高雅艺术进校园’明年预计将有相关活动上百场,能有上万名学生能走进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