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已成为古典音乐大师绕不过去的艺术地标,图为指挥大师阿巴多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记者 罗颖)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将迎来自己的5岁生日。如今的国家大剧院已不仅仅是北京重要的地标之一,更是全中国最重要、最高端的高雅艺术演出场所和全世界高雅艺术领域最重要的殿堂之一。
在4年多的时间里,国家大剧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剧院运营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艺术生产能力非常活跃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很多世界知名艺术家都把到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作为其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古典音乐为例,全世界最著名的交响乐团几乎都来过国家大剧院,世界著名指挥大师阿巴多、马泽尔、西蒙·拉特等都多次到大剧院执棒,世界顶级的演奏大师也纷纷到国家大剧院献技。国家大剧院同时也正在成为世界艺术生产的重要基地,每年大剧院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自己的原创剧目,内容涵盖歌剧、京剧、话剧等领域。如今,大剧院每年的演出经营收入已达到3个亿。
在5周年庆典即将到来之际,国家大剧院举办了5年发展成就座谈会,陈平院长全方位的介绍让人们了解国家大剧院是如何在短短5年成为世界表演艺术领域的重要一极。
飞速发展业绩骄人 大剧院不是租场子
5年来,国家大剧院始终坚持“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宗旨,坚持“国家意识”和“创新意识”,取得了一系列骄人业绩,一组数字足以证明。截至2012年9月,国家大剧院共接待14万名艺术家,798.8万名观众。在演出经营上,组织商业演出3701场,年平均上座率达到81%。
在剧目制作上共制作包括歌剧、京剧、话剧、舞剧等表演形式的剧目28部,其中原创10部。在艺术普及教育上,共举办公益性演出2614场,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活动2327场,接受艺术普及教育观众达231万人次。在中外艺术交流上,接待国外演出院团307个,国外艺术家近4万人次,与175个国外教育机构、110个驻华使馆建立交流关系,与英皇、肯尼迪艺术中心等13家国际著名艺术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殿堂经营上,共接待参观观众312.6万人次,举办表演艺术主题展161个,公共空间演出2232场。在演出衍生产品开发上,音像店、纪念品店、咖啡厅、西餐厅等商店经营,制作专题片100部。
大剧院不是租场子
陈平院长表示,国家大剧院能在短短5年中取得以上成绩,除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文化部等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之外,准确的功能定位、科学的运作模式、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很强的运营管理能力,是国家大剧院成功的关键。大剧院开业之初,曾有人建议陈平院长赶紧把剧场都租出去,但他坚持剧院和剧场有别的观念,“大剧院首先将自己的经营业态定位为剧院而不是剧场,剧院经营的是节目,收获的是票房;而剧场经营的是场地,获得的报酬是场租。不同的经营业态,决定了随之而来的组织架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以及运作方式都不一样。”
大剧院启用之初,大剧院的管理者在成本核算时发现一个惊人数字,清洗一次外壳花费6万多元,歌剧院演出一场的成本是23万元,每天的水电气热等运营费用高达50万元,一年的刚性支出就要1.8亿元,总支出将近5亿元。陈平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剧场的经营业态来算,大剧院一年的场租只能收入5000万元左右,即使加上国家和北京市两级政府的1.2亿元的财政补贴,也不能平衡大剧院的刚性开支,更没有开展艺术生产、艺术普及推广的发展资金了。如今,大剧院以节目为主营产品,坚持呈现高品质的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精品,每年的演出经营收入达到3个亿,并通过多元发展形成了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经营业态,超出了一般剧院单一场地出租的功能,赢得了持续发展空间。
正因为有了这样正确的定位,国家大剧院成功实施了演出经营、自制剧目和驻院院团三步走。5年来,国家大剧院推出了一批世界知名院团和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同时,大剧院注重自身的艺术生产和创作,《卡门》《茶花女》《托斯卡》《假面舞会》《漂泊的荷兰人》等一批新制作的西洋歌剧经典达到现阶段国际一流水准,《图兰朵》《赤壁》《西施》《简·爱》《赵氏孤儿》等剧目也在韩国、香港、匈牙利等地演出备受好评。其中一批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原创剧目在艺术品质和市场检验中都获得不俗成绩。大型京剧《赤壁》迄今为止已经上演7轮次49场,平均上座率在90%以上。话剧《王府井》上演以来,场场爆满,首轮演出即收回全部成本。
坚持做公益艺术普及 从未有过假团在大剧院演出
坚持做高雅艺术普及教育的引领者,也是国家大剧院日益深入人心,赢得广大观众和社会认可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家大剧院已经形成全年系统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框架,“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一批品牌栏目日益成熟。还常年在广播台、电视台、移动电视系统设立宣传高雅艺术的栏目,邀请社会名流做讲座,分享艺术魅力。据了解,大剧院每年投入在艺术普及推广和传播上的专项费用高达5000万元。很多世界著名艺术家在国家大剧院与普通艺术爱好者近距离接触,指导他们的艺术实践。
2011年底,国家大剧院推出了“古典音乐频道”,在确保内容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同时,为普通老百姓实现了网络音频欣赏的高保真音效。目前,古典音乐频道音频比国内多数网站音频高出2至3倍。今年7月,“大剧院·古典”移动客户端被苹果公司纳入到应用商店首页推荐,短短一个多月下载量已近10万。
陈平院长常把感谢观众挂在嘴边,他常提到一串数字“400元×1000人≠1000元×400人”,他的意思是大剧院要做到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让更多的人走进大剧院、了解大剧院、享用大剧院。在大剧院里为观众着想的细节很多,比如每场演出提供免费的环保节目单,印制漫画剧场礼仪口袋书等。
从未有过假团在大剧院演出
上演高水准的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是大剧院在节目上的重要定位,5年来让陈平院长比较自豪的是在大剧院的舞台上从来没出现过假唱,也没有出现过名不副实的“假团”。陈平院长还要特别感谢陈佐湟、赵汝蘅和徐晓钟三位艺术总监,“价钱他们不管,他们管的是水准,名团名指挥来了还必须得看你演什么,所以陈佐湟经常较真较在曲目上,赵汝蘅天天较真较在演员上,美国ABT芭蕾舞团这次来9位主演,为什么?谈判磨出来的”。在陈院长心中,文化和娱乐是截然分开的,在这个原则性问题上是绝不让步的,哪怕在经济上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大剧院的场地确实很有吸引力,很多人想在这里举办演出和活动,但大剧院是有自己的品牌定位的,因此我们谢绝了环球小姐大赛、娱乐盛典这样的演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