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思瑶)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太熟了,每年元旦都和乐迷隔空有约。但这次,艺术家们的任务将和以往不同:不是演奏大师的经典音乐,而是演绎他的戏剧人生。国家大剧院即将上演的同名音乐戏剧,抖搂的是施老师被押上台的一段秘史。
“人海阵” 还原小插曲
在国家大剧院演奏施特劳斯作品不是新闻,演他本人才是新闻。即将登上大剧院歌剧院舞台的这部音乐戏剧,名为《美丽的蓝色多瑙河——1872年约翰·施特劳斯访美的故事》。别说观众,主创人员都多少有些摸不着头脑。军艺副院长、导演左青坦率说:“我也是第一次搞音乐话剧,它像话剧一般有故事情节,但没有歌剧一样的唱腔。因为讲述的是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的故事,所以特别加入两个管弦乐团助阵,加上合唱团将有160人站在台上。”听上去多少有点张艺谋人海战术的味道。
1872年,施特劳斯在美国经纪人吉尔摩的极力怂恿下,硬着头皮来到美洲新大陆表演,从被迫赴美、被逼演出到被押登台,最终制造出轰动一时的文化大碰撞,并获巨大成功——《美丽的蓝色多瑙河》讲述的就是这样一段趣味十足的历史小插曲。在整整三幕戏剧表演中,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将和另一友团一起,演奏许多施氏经典乐曲,如《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放松心情》波尔卡、《雷电》波尔卡、《春之声》圆舞曲等。
此外,左青还打算还原1872年那一场千人演、十万人赏的空前绝后的演出,“当年光是礼炮就用了16门,用蒸汽机为巨大的管风琴鼓风,还有一百名消防员同时敲打铁砧,由于声响巨大,一名孕妇甚至当场被震得产下了婴儿。当然,这种类似的喜剧桥段,这一次我们都将搬上舞台。”听起来,就像在音乐厅演奏的乐团突然被拉到鸟巢演,光是音响效果就够人调试的
“而且当年表演单上的节目,我们也会在舞台上进行重现。比如激昂的《威廉退尔》序曲,悠远的《漂泊的荷兰人》序曲,宏大的《阿依达》‘凯旋进行曲’大合唱,以及《游吟诗人》‘铁砧大合唱’等。”
宗平开拉小提琴
音乐上走人海战术,戏上倒单纯得多,找来姜昆出演经纪人吉尔摩,最近在《北京青年》中饰演何守二的宗平,此次则担纲施特劳斯——一个是曲艺界的腕儿,一个是电视剧的主儿,竟然同登戏剧舞台,听着多少有点怪。对此姜昆笑道:“我过去就是学话剧的,从小就是在少年宫的戏剧组,到后来才说相声。几年前我跟余隆合作过《士兵的故事》,也算重新捡起来。”
姜昆因为戏份不多,并没有日日参与排练。宗平这位大主角整日泡在排练厅。“哎呦嗬,美国?”习惯了电视剧生活化表演手法的宗平,读起台词来略显平淡。导演马上接过来说,“语气不要往下降,要那种夸张的舞台范儿。因为场子很大,一定要把情感可以传达给观众,比如施特劳斯当时已经功成名就,瞧不起美国人,他的优越感一定要表现出来……”
因为有拉小提琴的剧情要求,宗平特别捡起三十多年没有拉过的琴开始练习。“指法和弓法都得练,最要命的是,要一边拉琴一边用琴弓子指挥,那个年代宫廷里没有指挥,拉两下指挥两下。施特劳斯的音乐韵律极强,那么动作、形体、台词都要融为一体。”说到这里,宗平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现在每天早上六点准时醒来,脑子里都是台词,晚上还失眠,的确是很累。”
对话姜昆:咱这儿需要吉尔摩
TimeOut:听说你这次演了个“大忽悠”?
我觉得吉尔摩不是一个忽悠的人。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文化转型期间做文化产业的人。有理想、有追求而且有抱负的,是值得我们现在人学习的人。吉尔摩表面上是个经纪人,但骨子里还是个艺术家。他追求很高尚的东西,认为现在战争结束后,应该让大家放下武器、拿起乐器。他是一个人性化的、和平的理想主义者。
TimeOut:你是说中国现在缺这样的人?
可以这么说,当时的美国正是生机勃勃往上走的时候,这种人物的存在,奠定了美国今天的文化基础。我们国家现在也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这时候需要什么,也是文化的繁荣。
TimeOut:演音乐戏剧跟说相声,感觉有什么同与不同?
音乐戏剧绝对不是相声,但是里面有很多语言的东西我可以借鉴喜剧的语言。吉尔摩本身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实践者,他要靠着他的嘴去游说,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施特劳斯给动员到美国去。这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非常带有传奇色彩的一页。所谓三寸不烂之舌就是嘴上功夫,于是我现在也在不断考虑该怎么展现,怎么表现他的理想主义精神——他希望举办一个和平的庆典,而且他要向世界宣扬美国文化开放的精神。也就是说,要展现这个人物背后更深层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