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文冰 北曦)“多元化时代的观众对于艺术性的要求也会是多元的,因此我为《运河谣》作曲就必须考虑到时代的需求,艺术性与大众性都要紧密结合。”《运河谣》作曲印青对于这部民族歌剧有着自己的理解。而主创人员和歌唱家们更是赞叹该剧具有优美流畅的旋律,“在音乐中常能听到闪光的地方”。
女高音歌唱家雷佳此次在该剧中饰演辣妹子“水红莲”,她笑称,在看完剧本之后,就在自己的剧本上写上了:“水红莲,刚烈女子,又俏又辣,跑江湖的”这样的评价。通过几个月的排练,她如此理解“水红莲”这一角色:最底层的老百姓,经历了很多苦难和生死离别,但最后选择用牺牲自我的方式成全别人,体现了普通老百姓身上的大爱精神,也具备中国老百姓历来的品质。“她从杭州起步北行到北京,经常漂在运河上,像是一个漂泊的流浪艺人,所以她的歌既有南方的味道,同时在展开有张力的时候,又不失北方的霸气。”雷佳称,“越是投入就越喜欢这一角色。”
“这是迄今为止在创作中最感动我的一部歌剧,它具有动人的故事,讲述运河儿女的生活和情感,讲述百姓底层的情感,讲述人间大爱,表现运河人面对困惑、坎坷甚至邪恶时的善良、勇敢。”印青说,整部歌剧的音乐具有史实感,不只是江南的小桥流水,或者是运河缓缓流淌的唯美。“大运河就像长城一样,它在中国人心里留下印象,具有很深的古代文明印记,因此该剧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一定要有历史厚度。”印青表示,为了让该剧更完美,编剧一度修改了十几稿,“当我看到第十一稿的时候已经非常感动,我找到了想要的东西”。
“不完全追求形式而追求实质。”印青这样表述这部原创民族歌剧的创作理念,“民谣没有很大的张力,但是歌剧需要戏剧的张力,所以我就从传统戏曲音乐中吸取了很多东西。”但在创作过程中,印青产生了困惑:如果用西洋的方式创作,就不是民族歌剧;若按照传统戏曲去做,又太老。从时代性和现代性,捆绑结合,印青最后做了取舍:“基本上所有的唱腔都去掉了,新颖的形式是用西洋歌剧时的方式。因为到某个点情绪表达完了就不需再表述,不再去弯弯绕绕,会比较有节制。”
谈到对原创民族歌剧的理解,雷佳认为,民族歌剧与西洋歌剧不太一样,大剧院此次制作这部民族歌剧,就是希望不按照西方的模式来演绎中国故事。“既然起源于西方的歌剧已经到了中国,那就必须具有中国的特点,表现中国文化精髓。在演绎中国歌剧时,会有一些作为中国人审美观念里的表演和戏曲成分在其中,而这些应该是中国观众所愿意接受的。”雷佳认为,中国歌剧是在传统文化艺术品种中提炼出的,是一种结合品。
印青表示该剧有大量的合唱非常精彩,他原本担心大剧院合唱团的美声不一定适合民族歌剧的声音特质,但排练下来,让他惊喜万分,“演出时大家一定要关注合唱团的表现,他们是这部歌剧的一大亮点!”而该剧的舞美则是虚实结合的设计,尽量营造一些空间感。“就像中国水墨画,不会把它画得很实,有很多留白想象空间,用内心去填满。”雷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