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大剧院聆听《运河谣》

北京晚报

(作者 邹红)《运河谣》是精心打造的第一部原创民族歌剧,在国家大剧院进行首轮演出。

《运河谣》的剧情颇具戏剧性。苏州书生秦啸生因上书揭发知府贪污而遭官府追捕,不得已冒用水手李小管之名上了船主张水鹞的船北上赴京,并对同被恶霸追捕的女艺人水红莲产生了爱慕之情。但没想到船至苏州码头时遇上被李小管始乱终弃的女子关砚砚,而关砚砚此时已盲,痛不欲生,为救人计,且因被官府追捕不能表露自己的真实身份,秦啸生只得承认自己是李小管,从而在水红莲与关砚砚之间陷入两难。与此同时,船主张水鹞对水红莲心存不轨,发现秦啸生真实身份后便以此要挟水红莲,遭拒绝后向官府告发,带领衙役来码头抓捕秦啸生。危急时刻,水红莲让秦啸生带着关砚砚逃生,自己留下与张水鹞周旋。最后,被张水鹞捆绑在桅杆上的水红莲踢翻灯笼,自己与船一起葬身火海,而秦啸生、关砚砚终于平安到达京城。虽然说歌剧并不刻意追求故事的曲折复杂,但《运河谣》情节的进展的确够得上起伏跌宕,一波三折,显示出剧作家擅长营构戏剧性的功力。此外,人物的个性也十分鲜明,特别是水红莲的机智、秦啸生的书生气等,都能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

从歌剧构成要素歌词的写作来说,《运河谣》不乏精彩之笔。无论是具有民歌风味的七言体,还是诉说人物内心的散体,大多切合人物身份,明白易晓,且风格情韵多有变化,为作曲提供了很好的文字基础。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为歌队写作的“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既是剧情氛围的必要渲染,同时又承担了说书人的功能,剧中反复出现又不断变化的主题曲,对于衔接剧情,交代故事,营造氛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得益于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先进的舞台装置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运河谣》的舞美设计较好地实现了剧作者的写作设想,在展示京杭大运河变化多样的场景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也为导演的舞台调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比较而言,第三场过长江闸口和第五场烧船的处理或许更令观众难忘。在歌队急促、紧张的歌声中,渐渐昂起的船头、倾斜的船身,再加上演员的表演,使得整个舞台画面极具震撼力,可谓声情音像并茂。烧船时多重展示的光影很有创意,更富于真实感。此外,将表演区由剧本规定的船舱内改为船顶的处理,显然更有助于营造剧情所需的悲壮感,也使得场面更为壮观。

《运河谣》的音乐饱满有力,虽然在重唱方面略感薄弱,但浓郁的民族特色或能弥补这方面的缺憾。由歌队演唱、贯穿全剧的主题曲“我们是运河的流水”和女主角水红莲的主题唱段“运河谣”,都是极易入耳上口的佳作,洋溢着江南水乡的婉约悠扬;在抵达运河终点通州时,热闹欢腾的合唱“大豆白米花生”以独特的京腔韵味体现了北方百姓的豪爽热情。当然,如果再多几首能让观众散场之后仍萦留在脑际的单曲,那就更加完满了。应该说,《运河谣》是一部为中国观众真诚创作的民族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