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讯(记者吴昊辰北京报道)中国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赵氏孤儿》将于本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邓一江日前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此次是国家大剧院首次赴港演出,期待可以获得香港观众的欢迎和喜爱;也希望通过这次演出,了解香港观众是否喜欢用西方歌剧样式演绎中国题材故事的艺术形式,为今后的合作交流探路。
国家大剧院主打歌剧
大剧院以每年九百场演出、年接待观众数十万人次的巨大吞吐量傲居各演出剧场之首;四年二十一部“大剧院出品”剧目的生产速度,更令其成为内地演出市场的领头羊。将在港上演的《赵氏孤儿》,就是这些原创作品中的佼佼者。
邓一江说,之所以选择《赵氏孤儿》访港演出,是因为这个故事家喻户晓,观众都有很高的接受度;而且这个故事从未以歌剧的形式在舞台上呈现,国家大剧院去年四月制作推出后,无论是公众口碑还是上座率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希望了解香港观众在舞台艺术,特别是歌剧方面,是否喜欢这类制作;也可以让香港观众了解内地在制作歌剧方面的进展,以及内地的一些戏剧舞台文化。”
香港歌剧院的艺术总监莫华伦与国家大剧院有长期的合作,在《赵氏孤儿》中饰演孤儿赵武。邓一江说,此次赴港演出,莫华伦给予了莫大的支持。由于在港演出的舞台场地和大剧院的相差较大,因此为此次演出剧院又重新制作了一套舞台布景。
自从二〇〇七年十二月正式开放,国家大剧院在短短的四年内共制作了二十一部剧目,其中歌剧就有十六部,其余还涵括了京剧、话剧、舞剧等多个艺术种类。
原创剧目叫好又叫座
不过邓一江也指出,歌剧投入巨大,国内歌剧演员也较少,很缺乏人才。“所以现在我们制作歌剧用西洋的形式来进行中国题材的创作,比如《赵氏孤儿》。但就现有班底来讲,选择的余地不大,我们也在着急,该怎么培养中国的歌剧演员。”他说,今年大剧院成立了一个创作中心,主要负责歌剧的创作和演员的培养,为大剧院的艺术生产带来良性循环。
国家大剧院一天的运营成本要五十万元人民币,全年的运营成本要一亿八千万元人民币;依靠演出运营,大剧院可以做到略有盈余,盈余的部分大多投入到公益性的文化普及方面。目前大剧院的上座率可以达到八成,尤其剧院原创的剧目,叫好又叫座。
邓一江告诉记者,如此高产又优质的创艺术作,主要是采取了“双重标准”。“一是艺术质量,二是市场。有的作品挺好,但是没有观众,可能是作品内容观众不熟悉,或者艺术形式观众不喜欢。内地有很多叫好不叫座的例子。大剧院要求在题材选择上,必须是观众喜爱的、熟知的。因为剧院每年要经营演出几百场,哪些题材、剧目的市场效果好,都能有判断,这也算是我们的优势。”
在剧目的创作方面,大剧院有一套完整的机制。题材选择好后,在剧本、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等每一个关卡,都要进行研讨,最后达到满意才去制作。
邓一江说,四年来大剧院的演出实践证明,并不是好的作品没有观众,对优秀的作品观众十分买帐。“特别是现在中国的教育发展很快,艺术教育艺术普及也很快,有文化素质的观众越来越多了。所以好的作品观众还是会喜爱的,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让歌剧创作的艺术质量真正达到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