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敞开的艺术大情怀

国家大剧院推动文化共享的几个场景

中国艺术报

点击进入第四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专题页面

(作者 郑荣健)国家大剧院第四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隆重举办。12台节目,16场演出,8所艺术院校,近千名师生和艺术家参与,内容涉及民族音乐、交响音乐、戏剧戏曲和舞蹈等众多艺术门类,使展演显得尤其沉甸甸。

一道绚丽的“院校风”,掀开了一个国家大剧院默默耕耘的领域:艺术殿堂为艺术发展服务,让人民享受文化成果。

敞开舞台 刮起一轮“院校旋风”

在艺术院校教学中,舞台实践始终是重要的一环。但受制于演出场地、营销手段以及交流群体偏窄等因素,其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往往十分有限。2005年,林兆华、田壮壮、郭文景、陈丹青等曾就设立艺术学硕士专业学位进行过一次对谈。其间,艺术院校学生缺乏舞台实践的问题备受瞩目。今年3月,艺术学“自立门户”成为独立学科,问题再次受到关注。一份调查显示,许多艺术院校每年的公开演出多在本校,场次从1场到200场不等,但基本都是非营利性演出,观众以学校师生、师生家属及业内人士为主。


中国戏曲学院《长征组歌》剧照


中央戏剧学院《红白喜事》剧照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青年交响乐团演出剧照

这些背景,是国家大剧院面向院校敞开舞台的重要原因。在本届“春华秋实”展演周上,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4所院校同台PK,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一南一北飚戏,中国戏曲学院则以《李渔与三姬》《长征组歌》展示新创、改编佳作,北京舞蹈学院以两台舞蹈晚会亮相了新秀力作。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的风格主题,让观众感受着艺术的多彩魅力。在人们大多聚焦演出的阵容或明星时,国家大剧院直言,展演周将力推舞台新作新秀。

“推、拉、升、降、转”功能齐备的歌剧、戏剧舞台,建筑美学与声学美学完美结合的音乐厅,功能灵活的小剧场,这让实践充满挑战,又让院校师生兴奋不已。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楼巍表示,演出意味着必须进行一次“再创作”,又“可以利用更先进的剧场条件来实现原来未能实现的许多构思”。这一过程,被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看做是对“表演、导演、美术、化妆、服装、灯光等所有专业师生的一种实践和锻炼”,认为国家大剧院在这方面“树立起了一种鼓励创新的积极导向”。

立体普及 构筑艺术“全息空间”

“春华秋实”,只是展现了国家大剧院致力于艺术教育和普及的一个侧面。沿着水下廊道漫步前行,室内乐、民乐演奏,画展、玉雕展,舞蹈、戏曲等艺术的现场讲解与体验,那一刻艺术的因子在其中发散。你可以徜徉其中,或者看演出,或者听“音乐讲堂”讲座,或者只是逛逛,总之,你有很多选择。

就在“春华秋实”展演周开幕当天,《国家大剧院音乐讲堂》丛书在其艺术普及教育项目“周末音乐会”迎来第171场演出之际正式首发。丛书首批4册包括《交响乐欣赏十八讲》《歌剧欣赏十八讲》《室内乐欣赏十八讲》《钢琴欣赏十八讲》。虽然“音乐讲堂”只是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的一部分,但丛书的分量不言而喻。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坦言,希望借助书籍的发行,拓宽艺术普及的覆盖面,惠及更多公众。展演周期间,廖向红、郝戎、谢振强、张守和等艺术院校老师先后走进“经典艺术讲堂”,与观众分享台前幕后的点点滴滴。

只需回顾国家大剧院走过的历程,人们不难发现,艺术普及从其运营之初就已成为标志性的功能。“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已成品牌,随后创办的“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北京青少年艺术周”、“走进艺术殿堂”等也不断地丰富着艺术普及的内容与形式。截至2011年9月底,大剧院共策划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和活动近4000场,累计受众已超过150万人次。对这些活动的特点,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有这样的描述:“普及活动纵贯全年,系统、连续;院团、大师齐参与,活动质量有保证;演教并行,打造艺术无盲区。”力度和广度,实属罕见。

全民共享 营造气氛陶冶观众

10月28日,国家大剧院水下廊道。

此时,入口领票处早已人头攒动。再过几分钟,马勒第八交响曲将开始排练,人们正在这里免费领票观摩。一位观众拿到票后激动不已,说:“坐好远的车过来的啊!”

这样的场景,在这里屡见不鲜;而类似的观摩、讲座等普及活动,既难绚烂夺目,又往往因其日常性而难以被媒体宣传,只能默默耕耘。不止一次碰到同行记者相互问,“这个你们怎么报道啊?”彼此均无奈一笑。但事实上,在最缺乏关注点的地方,有些细节却让人感动不已。

当我们努力想象艺术对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宏观大义时,一个脉络在此却异常清晰:艺术舞台推出新人新作或精品佳作,艺术空间及其营造的氛围陶冶着观众的心灵,然后他们春雨润物似的融入到广阔的社会中。国家大剧院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在其“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市民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等100多项系列活动中,共有5万户家庭、15万市民参与其中,惠及100多万群众。更重要的是,因为活动的体验性、互动性强,其社会效果“甚至比简单的看演出都要好,观众更加满意和高兴”。

卡拉扬说过,生命只存在于使艺术成为可能或者创造艺术的过程中。这正是国家大剧院以默默耕耘自觉担当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