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第四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高水准的演出、丰富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亲民的票价,展演周为广大市民呈上一道盛大的金秋艺术大餐。10月31日晚,展演周开幕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举行,正式拉开展演周帷幕。
开幕演出刮“中国风”
开幕演出“国乐神韵——民族器乐协奏曲专场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关乃忠执棒,云集了张维良、宋飞、王中山等中国民族音乐的“领军”人物,以及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的“未来之星”,可谓群星荟萃。
音乐会在琵琶协奏曲《花木兰》中开场,乐曲采用奏鸣曲式结构,既有着传统韵味又具有浓郁的“交响性”色彩效果。演奏者杨婷婷曾获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琵琶比赛金奖、“天华杯”全国青年琵琶大赛银奖,并两度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虽是新秀,但她演绎起这曲颇有难度的琵琶协奏曲也是得心应手,高难度演奏技术和饱满的感情完美融合,再现了木兰代父从军杀敌的故事。
随后,著名笛箫演奏家张维良、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带来了曲目《绿色交响》及《临安遗恨》。《绿色交响》是张维良2001年创作的一首经典曲目;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取材于传统乐曲《满江红》的旋律素材,表现了民族英雄岳飞赴刑场前的忧虑与挂念。两位民乐大家的演奏大气磅礴、细腻婉转,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音乐会最后,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献上了二胡协奏曲《爱恨情仇》。《爱恨情仇》讲述了汉代女诗人蔡文姬一生的坎坷经历,对技巧要求极高,宋飞站着演奏,仍是自然流畅、挥洒自如,让乐迷们如痴如醉。
二胡、古筝、笛子、琵琶四种民族乐器,四首民族器乐协奏曲,为观众展示了独具韵味的“中国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的年轻团员们在台上充满自信,演奏充满技巧又不失激情,在关乃忠的引导下,将民族音乐的浓烈唯美完美展现出来。
精彩演出不停歇
截止到11月6日,“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还将有10场精彩演出陆续上演。
中国音乐学院11月1日的“中外经典管弦乐作品音乐会”,云集指挥杨又清、小提琴演奏家金辉、女中音歌唱家郝苗等著名艺术家;四川音乐学院11月2日的“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是一次乐器改良和新作品成果展示,曲目都是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大部分乐器采用自行研制的获得国家专利的弹拨乐改革乐器;天津音乐学院的“大型交响协奏音乐会”集交响乐、协奏、歌剧咏叹调于一体,既有民族新作,又有西方经典。
中央戏剧学院带来了《自选题》、《红白喜事》两部现实主义作品。《自选题》曾获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暨2011小剧场优秀戏剧展演季,实验剧目大奖、导演金奖,并有两位演员获表演金奖;《红白喜事》是中戏第一部由在职教师担纲的完整剧目、第一部由教师和学生同时排演的剧目,其中11月5日为教师版,11月6日为学生版。
北京舞蹈学院11月2日、3日“香远益清”舞蹈作品晚会汇集了学院中国古典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青年舞团的最强表演整容,既有《库玛拉的随想》、《顶碗舞》、《鄂温克的冬天》等中国民族民间舞,也有现代芭蕾舞剧《仙女们》,还有古典小舞剧《霸王别姬》和中型舞剧《丽娘》。
11月6日中国戏曲学院的京剧音乐史诗《长征组歌》,用京剧多种行当流派、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重新演绎红色经典,并混搭了西方音乐剧的视觉效果,再现了红军长征中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伟大历程。
“创作人才联盟培养计划”即将启动
围绕“春华秋实展演周”展开的艺术普及活动内容丰富。
图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左一)指导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如何演好戏” 甘源/摄
“春华秋实”展演周是国家大剧院精心打造的大型社会公益性艺术普及教育品牌,旨在为国内外专业艺术院校师生提供展示教育教学成果及艺术创新的实践平台,挖掘艺术新星,促进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展演周自2008年开始于每年金秋推出,今年已是第四届。本届仍延续往年“公益性”定位,将票价定在60至200元间,并安排了艺术讲座、导演见面会等众多配套的艺术普及活动。
此外,为保证“春华秋实”展演周推动新人新作,11月6日,国家大剧院还将组办研讨会,商议启动“艺术院校创作人才联盟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将联动北京及全国专业艺术院校中作曲系、编导系、导演系、戏文系等具有培养艺术创作人才职能的教学专业,在国家大剧院为院校师生提供艺术创作实践及原创艺术研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