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澄/和璐璐/杨莲洁/王琳/刘婷/张硕)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几年来文化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文化服务、文化创新与文化改革均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其中,北京奥运作为一个契机和节点,引发了北京文化领域的转折性发展。通过人文奥运的建设,全社会在观念上对文化事业有了新的认识,在行为上,对文化有了新的追求。这折射到百姓亲眼可见的领域,就是有了更多更好的电影电视剧,有了更多更好的演出,有了更多更好的图书,各种新玩意也越来越多。同时,进行文化消费也更加便捷,而那些收入不高的基层群众也能够享受到更加贴心的文化服务。作为国际大都市标志之一的文化产业,已经开始初步形成与世界同步发展的良好氛围。本报将从今日起,以5个乐章呈现给读者北京的文化发展之路。
京城乐迷:大腕毕至难取舍
邢女士是金融界多年前的“海归”,早年在海外学习生活的经历,让她酷爱古典音乐,几乎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即便回国工作多年,北京所有重要的演出都是她关注的对象。随着近年来北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她的感受也越来越从容自在了,2010年加入了国家大剧院会员,每年可以从繁多的演出项目中挑选自己喜爱的场次、心仪的世界级音乐家和乐团,预订会员价的门票,把工作之余的时光消磨在剧院、音乐厅,这让她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不久前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式宏大的马勒第八交响曲与大剧院钢琴传奇休伊特独奏会撞车,很让她纠结,最终只好选择了心仪的休伊特。她最大的感慨是,与十年前相比,实在是艺术享受极大地丰富了!选择却难多了。
曾几何时,中国还是世界艺术的“边缘”,由于体制的不同,市场经济的不发达,我们的演出市场也极度贫乏,想要欣赏到一场世界名团名家的演出几近奢望,像帕瓦罗蒂、小泽征尔这样的超级明星的到来,真的令人望穿秋水。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进步,这些已经成为过去时,今天日益丰富、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娱乐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尤其是奥运之后高度发达起来的演出市场,已经让欧美最顶级的名家名团成为北京人文化餐桌上的“家常菜”,刚刚在欧美舞台上演出的节目直接端到北京的舞台上。
中外大腕:赴京追求新高度
北京国际音乐节暨北京交响乐演出季、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和北京舞蹈演出季并称北京三大演出季,历经多年的发展壮大,于近年来发生质变,已经走入成熟,成为城市文化的经典品牌,成为了中国舞台艺术的领头羊,并已经成为了欧美艺术家们心目中的“新高度”。“在北京搞艺术”,正在成为欧美艺术家的“新追求”。2007年,国家大剧院横空出世,并且立刻占据了中国舞台艺术的制高点。
这两年演唱会“撞期”则是屡见不鲜,去年11月14日,三场演唱会同时上演,罗志祥在五棵松篮球馆秀舞技,张杰在工体馆唱新歌,还有澳洲老牌抒情摇滚乐队空中补给在首体馆带领观众集体怀旧。这一晚北京最为著名的三大演唱会场馆的利用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百。
最近五年来,北京的剧场发展更加平衡,不仅有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等,住在西边的观众也可以到八一剧场、解放军歌剧院,北边的国安剧院、北大百年讲堂,南边的天桥剧场和评剧大剧院等,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每晚有30多台新戏在演出,可供不同观众选择。而小剧场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批具有活力的年轻人在这里实现他们的戏剧梦想,同时也丰富了年轻人的生活,更加平民化的票价也让小剧场戏剧人气飙升,在京城看戏不再是少数人奢侈的举动,正在成为京城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数据说话:票房五连冠成定局
2010年年初,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市61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全年演出收入达9.3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59.5%。2009年演唱会演出场次和收入都比2008年增长两成,收入已占市场总盘的24.8%,而大型场馆演唱会的票房增幅最大,增收1.1亿多元。
从2007年开始,北京击败传统“票仓”上海和广州,坐上全国各城市年度票房冠军的宝座。2009年更是一举达到8.1亿元,超过第二名(上海)1.4亿元,占全国票房的八分之一强,进一步奠定了中国城市第一电影“票仓”的地位。北京广电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份,北京市电影的票房已经达到7.08亿元,同比增长11%;放映场次达到52.78万场,增长了36%。随着北京电影院线已经在进行中的进一步扩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北京在电影市场上的老大地位已不容撼动,票房冠军五连庄只是时间的问题。
高端访谈: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国家大剧院 十万艺术家吸引百万观众
北京的演出市场是以2007年底国家大剧院正式开张运营为分水岭的,在此之前,北京的各家演出商和剧院的实力大体相当,演出的内容也大致相同,没有一家独大的出现,因此,国家大剧院的“横空出世”引起巨大冲击波,彻底改变了北京的演出市场格局。但重新洗牌并没有因为一家独大而造成其他剧场和演出公司生存窘迫,反倒是让更多的剧场和演出公司重新自我定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此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他的看法:“我们每年的票房在3个亿左右,来自世界各地和全国各省市的11万多艺术家在这里登台演出,展现他们最耀眼的艺术瞬间,每年有90万人次的观众走进大剧院观看演出,180万人次公众进入艺术殿堂接受艺术普及教育、感受艺术的熏陶,国家大剧院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艺术殿堂。”陈平认为,国家大剧院能够如此高效地运行和发展,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是生逢其时。
国家大剧院开张营业,使得北京演出市场收入从2007年的4亿元,一下子蹿升到了2008年的6.27亿元,而2009年更是高达10亿元。陈平认为,这恰恰清楚地表明,大剧院把北京这块蛋糕做大了,市场繁荣了,整体增量大了。而大增量的受益者当然是老百姓。截至今年7月份,大剧院共策划组织商业演出2694场。共有国内外576个艺术院团,10.6万人次艺术家登台演出。三年多来,世界各地就有60多家知名交响乐团和顶级指挥来过大剧院,到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已经成为国际表演艺术界的共识和新潮流。国家大剧院代表中国在国际上开始有了一席之地。
大剧院在做商业演出的同时,担负着面向社会实施文化艺术教育,培养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艺术欣赏水平的重要责任。陈平介绍说,开业以来,大剧院共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3673场、观众180.4万人次。在培养观众上奉行“滴灌效应”,“通过举办大量的各种普及教育活动,点点滴滴的渗透、滋润影响大环境,改良大土壤。艺术只有被更多的人们触碰到,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我们做了这个事,别的剧院也来做,艺术教育的普及面越来越大,这对于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和未来观众的培养都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