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若茜)商业演出2619场,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和活动3510场,自制剧目19部,参观访客226.7万人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中外艺术家103693人次……自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首次正式开门迎客至今3年半来,国家大剧院以独立探索的实绩奠定了自己在全国文化市场上的领袖地位和国际知名剧院重要成员的地位,曾经的“吞钱怪兽”的预言不破自灭。
近几年来,全国多个城市先后兴建的近30个造型独特、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剧院,不少出现了功能定位不明、经营管理效率不高,国家大剧院何以能一骑绝尘,成为全国文化市场中剧院经营管理的示范和导航?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
市场化孵出“奇迹金蛋”
大剧院建设之初,“用何种方式运转剧院”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大难题。总投资26.88亿元、总建筑面积达21.7万平方米的世界上建筑体量最大的综合型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每天基本运营成本50万元,维持一年运营的收支平衡需5亿元左右。
2007年初,国家大剧院确定由北京市主管,并明确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加“企业化经营”,这不仅意味着它在国内外都没有一种成熟模式可以仿效,更意味着大剧院要努力通过自主运营的市场化方式获得收入,维持生存和发展。“事实上,国家每年给我们拨款1.2亿,是整个年运营成本的30%,这就意味着70%的资金需要我们通过市场化的运营方式来获取,现在我们可以说,我们成功地做到了这点并保有微利。”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如是说。
然而大剧院现在的运营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大剧院趟着石头过河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在大剧院成立之初,我们曾尝试出租剧场,但演出单位几乎是‘租一场、赔一场’,因为成本太高了。”邓一江说,一个剧团来租剧场,节目还没有上演,单水电等成本草草一算就要23万元。国内很多剧院通行的靠租场求得旱涝保收的方法显然不适合运行成本较高的国家大剧院。租场不适用,又不能让剧院闲下来,为了提高大剧院4个剧场的利用率,第一年,剧院经营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引进国外一流剧目上。“外剧进来都是我们买断经营或者合作分成,既减轻了院团的压力,也便于大剧院安排演出周期,进行市场化的自主操作。”邓一江说。
但是国家大剧院每年有800多场商业演出量,如果只靠引进剧目,费用高昂且场次难以稳定。而且,引进国外剧目,经营的只是演出权,每当剧团离开,剧目也就“消失”了。“探索、创新”,对于年轻而又压力重重的国家大剧院来说,这是唯一的出路。于是第二年,国家大剧院开始注重策划自己的剧目。首部出品剧目《图兰朵》,2008年年初完成,首轮演出7场就收回了全部成本;原创剧目《西施》首轮演出回收了90%的成本。目前,国家大剧院已经出品了19部剧目,生产费用全部来自大剧院的自有资金,剧目填满剧场的同时,转播发行DVD、制作衍生产品,或出让一部分权利给其他演出单位等等多种经营方式,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投资回报。艺术生产能力使得国家大剧院的这个“巨蛋”爆发出了巨大的生命力,也使剧院的经营者看到了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经营者的成功探索使得大剧院有了高票房的回报,每年3亿元的票房相当于北京表演艺术机构票房收入的一半,也相当于上海演出场所票房收入前十名的总和。在业内,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有媒体报道:国家大剧院开张营业使得北京演出市场收入从2007年的4亿元,一下子蹿升到了2008年的6.27亿元,而2009年更是高达10亿元。
打造新版国家文化名片
走市场化道路,会不会因此有失艺术水准?国家大剧院用严格的艺术审查和创作标准,取得了骄人业绩。国家大剧院开演之初,就确定了主打高品位、高水准的高雅艺术和民族优秀艺术的“三高”经营路线,并设立了艺术委员会,严把艺术质量关,保证演出水准。不仅国内的顶级院团带来优秀作品,国际上知名院团以及世界级指挥大师、歌唱家、舞蹈家也纷至沓来。如有‘俄罗斯艺术航母’之称的莫斯科大剧院访华演出期间,带来了歌剧和芭蕾演员以及合唱团、管弦乐团近400人的豪华阵容,并打破了该团新年期间不外出演出的惯例;美国芭蕾舞剧院打破常规让几乎全部首席演员集体登上舞台。
在剧目制作上,国家大剧院先后经历了续写、复排、原创到国际化制作四个阶段,逐渐形成了强调创意策划、注重资源整合、实施同步营销的艺术生产机制。开幕至今,国家大剧院已制作剧目19部。“今年年初我们的《图兰朵》首次走出国门到韩国演出,一票难求,”邓一江自豪地说,“从这次经历我们也了解到,我们的制作与国际上主流剧院的剧目已经基本处于同样的水准,完全能够实现在同一个层面上的对话。”
大剧院的原创歌剧《西施》、《赵氏孤儿》和原创话剧《王府井》,都是立足于中国这片深厚的土壤,立足于坚忍、奉献、仁义、勇敢、不屈的中国精神创作而成的中国故事、中国礼赞。大剧院不仅注重中国题材,本土的艺术形式也是大剧院力推的重点,特别是在吸引年轻观众观看传统艺术方面,大剧院也在做着不懈的努力。大型原创史诗京剧《赤壁》从2008年上演至今,已演出7轮近50场,观众多达9万余人次。其中先进的舞台技术和现代表现手段,让全新演绎的京剧拥有了很多80后的年轻观众。而首部青春版昆曲《红楼梦》今年4月份也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新颖的音乐形式,赢得了阵阵掌声。
让更多百姓走进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是全国人民的,我们要努力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走进国家大剧院。我们每年除了有800多场的经营性商业演出外,公益性的演出和活动就有1000多场。”邓一江介绍说。
根据“保本微利、确保公益”的原则,开幕的前三年,国家大剧院共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和活动3510场,累计观众超过150.6万人次,逐渐形成了常态化的艺术普及教育体系和“演与教并行,赏与析并重”的教学特色。每年1000多场公益性演出包括周末音乐会、青少年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公共空间演出、经典艺术讲坛和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一批艺术普及教育品牌项目,同时国家大剧院每周还组织打工子弟等群体观看演出。
此外,开幕运营以来,国家大剧院举办了“走进艺术殿堂——暑期高雅艺术体验活动”、秋季艺术行和歌剧主题观摩等大型活动,以及歌剧主题艺术展、昆曲艺术展、古琴展和表演艺术国礼展等104个展览,共接待了226.7万人次参观大剧院,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体验活动。
目前,大剧院的票价分为20多档,商业演出的高价票占比为0.72%,500元以下票占比72%。其中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重点演出部分场次还设置了站票。同时,周末音乐会自开幕以来已连续举办160多场,每场最高票价40元,最低票价仅10元。通过微利或保本票价,实现大剧院的高上座率甚至满上座率,本身也反映大剧院为了让更多人走进剧场的思路。“对大众进行艺术普及教育,不仅是培养未来的观众和引导文化消费,也帮助提升人们对文化生活品质的认识。”
大剧院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生命力正在显现。邓一江说,“我们已经通过艺术衍生产品的开发和经营实现了创收,我们也争取到一些企业对艺术的赞助支持。当然,我们希望政府通过税收等政策杠杆引导更多的企业资助公益性文化事业,从而让更多百姓走进大剧院,享用这个国家级艺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