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国家大剧院

吸引世界大师目光

北京晚报

(记者 罗颖/谷辛/张航)国家大剧院马上就要满四岁了。这座矗立于长安街畔的“水上明珠”以惊人的发展速度,特有的艺术魅力,卓越的文化价值,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三年多来,共有近3000场高品质的艺术精品在这里呈现,来自国内外近600个艺术团、11万人次艺术家们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625万人次观众走进这座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观看演出或参观游览,票房总收入更是达到惊人的10.5亿元。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经常说,“想和别人一起玩丢手绢,前提是人家得跟你手拉手”,话语中传递出的是中国文化同外界文化对话融通的渴望,以及走向世界舞台的自信心。事实证明,国家大剧院不仅做到了,还在走向更新的高点。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为了全世界高雅艺术最重要的演出场馆之一,世界最知名的古典音乐大师几乎都莅临过国家大剧院。 

第一幕 

 “以前担心别人不来跟我们玩,现在别人请我们去玩” 

角色: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 

时间:晚上八九点钟 

场地:大剧院的角角落落 

晚上八九点钟,是国家大剧院里最安静的时段。白天熙熙攘攘的参观人潮已经退去,晚上来到剧院的观众正坐在各个剧场里观赏演出,剧场外偌大的公共空间里静谧柔和。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很喜欢此时的剧院氛围,于是,当记者前来采访时,正在值班的邓一江建议离开办公室,到更开阔的地方走一走。三年多来,他走遍了国家大剧院的角角落落,参与和见证了这个剧院的成长。 

观演环境赏心悦目 

单是大理石地面就有22种花色,缤纷绚烂,简直就是一个大理石博物馆,让人赞叹不已。 

乘电梯来到公共大厅,脚下便是让所有人赞叹不已的大理石地面,22种花色缤纷绚烂,简直就是一个大理石博物馆。“按照设计师安德鲁的最初构想,大理石要从国外进口,但是为了节约,我们说服安德鲁从国内选择,最终他在150多种大理石中选择了22种石材。公共大厅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这个距离地面46米的穹顶是由无数根巴西红木拼装成的”,邓一江介绍。 

不仅仅是公共大厅,大剧院内所有公共设施的建设都非常下工夫,在材质和质量上高标准,在风格上要求大方气派,集中所有财力为观众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观演环境。 

排练大厅从空到抢 

仅9月份就有舞剧《马可·波罗》、话剧《王府井》、《简·爱》、歌剧《赵氏孤儿》四部原创剧目需要排练,几个剧目的制作人都在抢排练厅。 

除了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演出项目之外,国家大剧院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品牌战略:要制作打着大剧院艺术标签的剧目。于是,2008年3月,国家大剧院版第一部自制剧目歌剧《图兰朵》诞生。不过随着艺术生产的增多,又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排练自制剧目需要与其他院团的交响乐团和合唱团合作,时间协调起来很麻烦,很难保证剧目生产按照计划顺利进行。最终,大剧院下决心成立自己的管弦乐团和合唱团。 

地下三层的排练厅,是邓一江经常去的地方,他已经记不清看了多少场大剧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的排练了。“我记得合唱团刚启动,就赶上了《复兴之路》的演出。一边还在招聘,一边已经上台演出了。一口气演出80多场,乐队才在2010年3月招齐,马上就进入了歌剧《卡门》的排练。”邓一江说。 

他还记得,大剧院最初运营的时候,地下的5个排练厅很空,到现在,排练厅却不够用了。“仅9月份就有舞剧《马可·波罗》、话剧《王府井》、《简·爱》、歌剧《赵氏孤儿》四部原创剧目需要排练,排练厅非常紧张,几个剧目的制作人都在抢,最后不得不把绘景间腾出来用作排练”。 

名团进来自己出去 

大剧院引进了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等顶级名团,自制的剧目也首次走出了国门。 

三年多来,国家大剧院引进了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法国巴黎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等众多顶级名团,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了世界各国艺术院团来中国的首选。“大剧院舞蹈总监赵汝蘅告诉我,2001年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曾经在北展演出,之后在她担任中芭团长这些年来,一直想再邀请他们来都没有成功,直到国家大剧院发出邀请,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才答应再来中国,而且带来了庞大、顶级的阵容。”邓一江透露。“以前我们担心别人不来跟我们玩,现在我们拥有了自制剧目,别人请我们去玩。今年1月,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赴韩国演出,‘国家大剧院出品’的剧目首次走出了国门。”    

这里的音乐厅能满足我对音乐的一切要求。我为北京,也为中国能够拥有一所如此高水准的剧院而感到兴奋! 

——2008年2月23日至24日,世界著名指挥家洛林·马泽尔大师携世界顶级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成功进行了两场演出,演出结束之后他留下了这样的感触。 

旁白1 

“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剧院”——国家大剧院版《复兴之路》总导演张继刚 

去年年初,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84场,不仅开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先河,也创造了中国文艺演出史上的奇迹。 

《复兴之路》从人民大会堂移师至国家大剧院演出,我以为是完成了一次从宏大和壮观到精致和细腻的转变。国家大剧院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剧院,舞台设备设施和技术管理堪称国际一流,这为充分实现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全面呈现音乐舞蹈史诗的魅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正因为国家大剧院先进的舞台条件,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设计演出效果,因此,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时,《复兴之路》的演出时长压缩到2个小时,并重新创作了少数民族舞蹈《幸福家园》。如果说人民大会堂版《复兴之路》侧重了宏大壮观,那么,国家大剧院版《复兴之路》则偏重精致和细腻,更具有殿堂化、剧院化的特征,使剧场艺术得以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呈现。 

旁白2 

“在大剧院我体会到了专业性”——国家大剧院舞剧《马可·波罗》总导演陈维亚 

国家大剧院在我们所有搞艺术的人心中是一个圣殿,包括我的团队,我们都为能够参与大剧院舞剧《马可·波罗》的创作感到自豪。大剧院开业三年来非常成功,它为全世界顶级艺术家和院团提供了很好的表演空间,由大剧院制作出品的艺术作品都具备了国家一流水平,说明大剧院在艺术创作上的态度是严谨的,在制作上是要求极高的。 

每次我走进大剧院,都能感受到特别严格的管理制度,每次我要进入大剧院必须要打电话给很多人,一层一层的下单子才让我进去,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一切都要按制度和程序执行,虽然有时需要在外面等一段时间,但我还是非常赞赏这样的做法。我和国外的院团合作时曾羡慕他们运营制度的专业性,在大剧院里我体会到了这种专业性,什么时候接受采访,什么时候印制海报,每一步都安排统筹的清清楚楚。我特别希望国家大剧院和国外的剧目形成对等的交流,希望国家大剧院更多的自制剧目走出国门。 

我和我的乐队都非常喜欢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它的音响效果非常棒。中国的听众很专业,素质太好了。令我吃惊的是,听众里有很多的年轻面孔,我非常开心。 

——2009年9月20日,结束琉森管弦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之后,指挥大师阿巴多如此评价国家大剧院和中国听众。 

国家大剧院具有不可思议的吸引力,乐手们希望每年都能有机会造访此地。如果在北京演出,我们最希望选择国家大剧院作为演出场地。 

——2010年1月5日,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携手伦敦爱乐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并留下如此评价。 

旁白3 

“那一晚,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陈佐湟 

时至今日,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国家大剧院开幕音乐会的每一个细节,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3年零9个月。 

2007年12月22日晚上,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座无虚席,这场音乐会对整个中国音乐界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是国家大剧院开幕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大剧院国际演出季拉开帷幕的重要标志。不夸张地说,那一晚,国家大剧院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音乐会结束后,我带着幸福和疲惫走出大剧院,夜已过半,灯火阑珊,思绪难平,回想26年前应小泽征尔邀请赴美参加坦格坞德音乐营,当时对中国知之甚少的美国人都用异样的眼光打量我,眼中充满疑问——中国怎么会有人来学习指挥?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中国人已经开始在世界乐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大剧院的开幕演出,就是中国音乐艺术高度的直接体现。 

还有3个月国家大剧院就要满4周岁了。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剧院能像国家大剧院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引进如此多的世界艺术精品。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已经形成了一种气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顶级音乐大师与乐队,毋庸置疑,如今的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有分量的国家大舞台。     

第二幕 

赶制“灰姑娘”要乘坐的南瓜马车 

角色:道具公司负责人老张 

时间:大剧院自制歌剧《灰姑娘》上演前夕 

场地:东北六环外一家舞美制作公司 

南瓜马车、帅气的王子、美丽善良的灰姑娘……下月20日,国家大剧院自制歌剧《灰姑娘》将在大剧院戏剧场上演。吸引观众的,不仅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不仅有导演鬼才般的调度设计与节奏设计,也不仅有世界级歌唱家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激情高亢的歌声,还有舞台上精美绝伦的布景道具。 

位于东北六环外顺义区高丽营镇的一家舞台美术制作公司里,工人们这几日格外忙碌。他们正在为即将上演的歌剧《灰姑娘》生产最后一批布景和道具。记者跟随国家大剧院的工作人员,探访了这家布景道具工厂。 

在数千平方米的操作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给布景道具上色喷漆、剪裁泡沫板,调试元件……近四米高的钟楼上,逼真的古老大钟滴答滴答,催促着灰姑娘的步伐;近一人高的王子座椅,敦厚华丽,雕花细致;灰姑娘要乘坐的“南瓜马车”则插上了金灿灿的“羽毛”;还有十几米长的浮雕,让人感觉如同放大了的艺术品一样精细。一切逼真如同实物。 

正在亲自动手给“南瓜马车”喷涂的公司负责人老张告诉记者,他们从事布景道具生产已经15年了。2007年国家大剧院成立后,公司便承担了给剧院生产布景道具的任务。大约一个多月前,他们接到了为《灰姑娘》生产布景道具的任务,近百名工人便开始加班加点。 

 “跟过去(给其他剧院生产道具)完全不同,我们是按艺术品的标准(给国家大剧院)生产布景道具。”舞台绘景教师出身的张先生介绍,以“南瓜马车”为例,过去国内舞台的道具一般只注重外形,马车内部设计与喷涂可以粗糙了事。而按照国家大剧院对舞美的要求,马车内部的颜色、光洁度必须和外部一样。同时,为了避免撞击造成损伤,许多布景上需要涂上一层名叫做聚脲的材料,“一万多元钱一桶,已经用了快十桶了。” 

老张说,给《灰姑娘》生产布景的工作量是普通舞剧歌剧布景制作的三倍,为此工人们经常加班到半夜。“给国家大剧院做(布景道具)不容易,技术要求很高。但冲着这是国家艺术的门脸,我们必须得给做好了。”为了能吸引优秀的布景制作人才,老张的公司开出了万元月薪的优厚待遇。 

记者手记—— 

 “玩”得风生水起 

作为负责演出领域报道的记者,国家大剧院是我非常重要的工作平台,三年多来我也见证了大剧院的成长。有一位乐迷曾经好奇地问我:“你知道大剧院挑选演出项目的都是些什么人吗?他们的水平太高了!”我明白她的意思,她指的“水平”不仅仅是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家名团,更是一些独具个性、引领潮流却又不广为人知的“潜力股”,这往往才是一个剧院令人刮目相看的资本。 

曾经听过不止一位艺术家夸过大剧院的专业化,大到剧目的制作,小到安排艺术家的吃住行。去年大剧院举办歌剧论坛时,我了解到很多接待细节,细致入微到令人吃惊。每一位出席论坛的剧院负责人都有专人负责接待,每一位嘉宾从抵京到离京的行程都细化到分钟,大剧院还提前询问了每一位嘉宾的饮食习惯…… 

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喜欢说“玩”这个字,用在国家大剧院上颇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这其中的意思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建立在自信之上的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是“玩”得一丝不苟,“玩”得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