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重磅曲目折射“交响乐之春”平台分量

北京晚报

(文 周皓)已至第四届的“中国交响乐之春”今年以“中国交响最强音”为主题,在阵容方面史无前例地集结了国内水准最高的几支乐团,颇有华山论剑的意味,因而不少乐团也在曲目方面狠下功夫,排出了极具分量的大部头作品以彰显实力。

4月17日和18日两晚,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与深圳交响乐团分别上演了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以及马勒《第五交响曲》。在同一场地连续两晚上演马勒大作,这样的情形在国内极其罕见。

中央歌剧院选择马勒《第二交响曲》显然是在彰显实力的同时,也希望能让剧院的合唱团得以登上“交响乐之春”的舞台。作为一支以歌剧伴奏为天职的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此次的表现令人称道。从演奏整体观之,俞峰显然对乐团进行了相当严格的训练,毫不夸张地说,从第一个和弦一直到整部作品的尾声,乐团始终处于平稳的控制之中。

特别是在第一乐章,有着良好状态及体力的乐团尽力做到了作品要求的演奏细节,整体音响也较为均衡,这也与乐团弦乐声部实力较为平均有关。演出当晚还有一个细节或许并未让所有人感受到其中深意,一乐章结束后,乐团在舞台上的停顿时间近两分钟,这正是马勒当年在乐谱上所标注的。看似不必要的细节却更加强调了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的仪式性。

在接下来的几个乐章,也许是为了确保稳定性以及对乐谱的准确诠释,乐队的表现幅度以及速度在演奏中持续准确而平稳。这样的取向对于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而言显然是一个“效果最佳化”的平衡选择,即便是在合唱团加入后,音乐仍能得到有效的组织,而铜管声部的外援也成为重要的助力。

有趣的是,18日晚深圳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则表现出了另一番景象。

深圳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德国指挥家克里斯蒂安·爱华德有着典型的德奥浪漫主义风格,绵长的气息、流畅的乐句衔接都令音乐增色不少,特别是在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中这样的处理令人十分信服。

面对马勒《第五交响曲》,在爱华德的带领下深圳交响乐团几乎做到了一气呵成的效果,起伏有致的线条感也令这部浪漫主义巨作散发出动人的活力。在第一和二乐章乐团表现出的决绝态度与马勒创作的初衷相得益彰,而第四乐章著名的“小柔板”乐团也在爱华德的率领下大秀了一把浪漫主义的风采,内敛而富有张力的演奏感人透彻。

从整体来看,南北两支乐团对两部马勒作品的演绎称得上令人满意,无论从技术还是风格而言都超过许多人的预期。从其音乐会表现来看,精心的准备和扬长避短的处理方式都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从曲目的选择和准备程度来看,“交响乐之春”这块平台的分量不言自明,每支乐团都希望能在此展现出最佳状态。与此同时,交流与切磋成为各个乐团之间共同的主题,这也正是“交响乐之春”创办的初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