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许渌洋)上周,两年一度的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再度启动。此项活动今年的含金量相当高——驻京的文化部直属院团悉数加盟。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北京交响乐团、中国国家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和天津交响乐团在上周末率先亮相本届“交响乐之春”,三支乐团生存境遇、发展阶段、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却也十分鲜明地反映了国内交响乐发展的“局部生态”。
北交:“交响御林军”寻找新平衡点
随着近年来政府投入的加大,北交一方面拥有了颇具规模的演出季建制,另一方面也积极参与交响乐普及活动。在4月11日的开幕音乐会中,北京交响乐团的表现充分反映了这种平衡发展的诉求——艺术兼容普及,专业性与亲民性并重。在艺术风格上,北交的音色偏于厚重、粗犷,对俄罗斯、斯拉夫体系作曲家作品一直情有独钟,同时在演绎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上也颇具心得。
上半场张千一的《云南随想》就表现出这一特点,而德沃夏克《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则都是其较为擅长的作品,也顺理成章地收获了较为理想的演出效果。尤其是下半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北交在乐团艺术总监谭利华的率领下表现出相当可观的水平,也充分反映出乐团自身硬朗、浑厚的风格特点。为了答谢观众,乐团罕见地加演包括《匈牙利舞曲》、《法兰多舞曲》等多达四首脍炙人口的管弦乐小品。
芭交:交响乐是副业也是机遇
与北交不同,中芭交响乐团背靠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由于中国国家芭蕾舞团在国内有着较高的商业认知度,外加团领导层的鼓励与支持,交响乐团有余力去挑战副业。于是,以往人们印象中那支只演奏《红色娘子军》、《天鹅湖》的中芭交响乐团,近年来希冀在交响音乐领域有所建树。
在周六的音乐会中,乐团挑战了两首国内乐团鲜有触碰的作品——理查·施特劳斯的《蒂尔的恶作剧》和《死与净化》,乐团演奏家们为两部作品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感染力。在《死与净化》微弱的结尾后,全场观众屏息静默长达20余秒后才热烈鼓掌,实乃国内音乐厅中罕见的场面。从今年的节目安排看,芭交仍然在交响音乐会领域积极探索。
天交:津师需磨炼,起飞待时日
伴随着天津大剧院在2012年的正式运营,天交也拥有了自己的舞台。4月13日的音乐会可谓中西结合、泾渭分明,上半场徐昌俊的《新龙舞》和张朝的二胡协奏曲《太阳祭》从技法到效果上虽然无奇,但热烈响亮的风格倒是让天交的演奏家愉悦胜任。下半场的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则异常紧凑,汤沐海以一派大师风范,不时点划出勃拉姆斯中壮丽的日耳曼风范,虽然乐团在成长中还需要更多的打磨和提升,但天交的精神面貌和投入程度着实令人感动,随后两首加演的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也点燃了观众热情。
在观众热烈的反响背后,三支乐团已完成了在本届“交响乐之春”的亮相。而接下来在本周登台“交响乐之春”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和深圳交响乐团则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乐团发展路径的交汇。与此同时,“中国交响乐之春”不是一次“自娱自乐式”的音乐界的业内交流,而是希冀获得尽可能多的公众参与,惠民票政策、公开排练活动都是力争市场最大公约数的举措。既实现了“展示中国交响乐最高水准”这样的业界诉求,又肩负着让普通观众“欣赏一台物美价廉的交响乐音乐会”的基本使命,干脆地回答出了“交响乐之春”为谁而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