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国家大剧院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

浓郁民族风格,彰显中国气派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迎来首演 王小京/摄
 
国家大剧院历时三年精心打造《金沙江畔》,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王小京/摄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7月28日,国家大剧院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迎来首演。该剧由作曲家雷蕾、剧作家冯柏铭、冯必烈、指挥家张国勇、导演廖向红领衔打造。首演当晚,歌唱家王凱、王喆、刘珊、关致京、王宏尧、王鹤翔、梁羽丰将剧中主要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民族色彩浓郁、旋律动听优美的音乐,感人至深、扣人心弦的故事,充满历史质感与现实代入感的舞台视觉呈现,刻画了红军长征跋涉的艰苦卓绝以及和少数民族同胞深厚的鱼水情谊。

歌唱家王凱、王喆分别饰演剧中男女主角金明和卓玛 王小京/摄
 
歌唱家刘珊、关致京分别饰演桑吉和仇万里 王小京/摄
 
青年歌唱家王宏尧饰演金秀 王小京/摄
 
青年歌唱家王鹤翔、梁羽丰分别饰演金永德和小苗 王小京/摄

缅怀先烈,不忘初心
  国家大剧院精心打造“红军三部曲”又一重磅力作
 
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改编自红军作家陈靖创作的同名小说,讲述了红军先遣团在团长金明的带领下突破敌军江防渡过金沙江,红军严明的纪律和民族政策消除了藏族姑娘卓玛对红军的误会,并赢得藏区土司桑吉的信任成功借道,使红军主力得以继续北上的故事。《金沙江畔》是国家大剧院继原创歌剧《方志敏》、中国史诗歌剧《长征》之后推出的“红军三部曲”中的又一重磅力作。和《长征》一样,该剧的全部演出票在首演日之前均已售罄,这不仅证明了红色题材舞台作品在广大观众中的美誉度,同时也体现出观众对于民族歌剧领域所涌现出的新作、力作的期待。

在创作过程中,歌剧《金沙江畔》的主创艺术家怀着“缅怀先烈”的深情和“不忘初心”的信念,深入故事发生地,并将独具康藏色彩的音乐、文化、自然风光等融入到歌剧创作中,使得歌剧《金沙江畔》无论在音乐的旋律性还是舞台视觉上,既铺展出红军长征的壮阔历史画卷,又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排演过程中,全体主创与主演从音乐、表演到舞台视觉等各个方面,以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精心打磨,从而令红军长征精神由内而外地塑造出来,并以符合当代观众审美诉求的艺术手段,重现了《金沙江畔》的感人故事。

《金沙江畔》刻画了红军长征跋涉的艰苦卓绝以及和少数民族同胞深厚的鱼水情谊 王小京/摄
 
舞台呈现彰显“跋涉”的力量 王小京/摄
 
充满历史质感的舞台视觉呈现 王小京/摄
 
民族色彩浓郁的舞台呈现 王小京/摄

  音乐动听、故事动人、表演动情
  舞台呈现彰显“跋涉”的力量
 
“北上,北上,铁血雄心,谁可阻挡……”大幕升起,一曲雄壮的合唱“北上”立刻将观众带回硝烟弥漫同时又高扬理想与信念的长征年代。作曲家雷蕾为剧中主要人物谱写的咏叹调与重唱,充满了戏剧张力与情感力量。其中,在断粮断水的危急关头,由王凱饰演的金明唱响的咏叹调《炊断粮》,既表现出这位红军先遣团团长的忧心如焚,也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信念立于舞台之上;而在敌人的屠刀下,一曲《半轮落日火一样红》,则刻画出金明机敏与豪迈的英雄气概。由王喆饰演的卓玛多次咏唱的主题歌《格桑花》,不仅蕴含着地道的康藏色彩,且纯净优美的旋律沁人心脾。《格桑花》在剧中的多次出现,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卓玛对红军从深深误解到真情交付的心理变化。在《格桑花》之外,卓玛咏叹调《淡蓝的心湖》则以婉转细腻的旋律,表达出情窦初开的少女心中荡起爱的涟漪;《没来得及告别》既有卓玛对“姐姐”金秀牺牲的哀恸,也抒发了藏族同胞对红军的深切敬仰。与此同时,作曲家为大土司桑吉、恶霸仇万里、卫生队长金秀等角色量身打造的咏叹调,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刘珊、关致京、王宏尧、王鹤翔、梁羽丰等歌唱家不仅精彩演绎了动人的唱段,也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极富感染力。刑场上,金明、桑吉、仇万里的三重唱营造出紧张急迫的气氛,在对太阳落山的不同期待中,多层次地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此外,《北上》《夜色温柔》《采薇》等合唱段落或充满崇高的信念,或优美动人,国家大剧院合唱团以富有层次的合唱、动情投入的表演,在舞台上鲜明地塑造了红军、藏民、仇家军等不同的人物群像。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也在指挥家张国勇执棒下,以充满戏剧张力的音乐描绘红军长征的音乐图景,并展现出蕴藏在音符中的丰富中国色彩。

舞台呈现上,导演廖向红着力体现红军长征的“跋涉”感。红军在枪林弹雨中的“跋涉”、抢渡金沙江的“跋涉”、面对敌人及险恶环境时寸步难行的“跋涉”以及尾声红军大军远去的“跋涉”等场景,伴随着贯穿全剧的红军“北上”主题,展现出长征的精神力量,直击人心。与此同时,舞台实景与多媒体投影的完美融合,不仅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金沙江的浩瀚、黑堡崖的险峻、幽谷奇境的壮美,以及火烧金沙城的惊心动魄和刑场上的残阳如血,也通过富有厚重感与历史感的舞台视觉,体现出红军艰难跋涉与康藏高原自然环境的“质感”。剧中那些无畏艰险的决心、大义凛然的牺牲和军民一心的真挚情感,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国家大剧院以此部彰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歌剧,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献给广大观众,是对伟大长征精神的共同致敬,以及对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情深意长的深切感怀。

7月29日晚,歌剧《金沙江畔》将由王泽南、王丽达、陈冠馥、黄延明、张卓等另一组歌唱家领衔。该剧本轮演出将持续至8月2日。


观众为导演廖向红送上哈达 牛小北/摄

观众心声
一听《金沙江畔》改编为民族歌剧,就觉着一定得来看。这个题材太熟悉了,像这样历史题材的戏,我们看的非常多,但现在看起来依旧非常激动。首先这部歌剧的分量到位,这是第一的,这是个大题材,从情节上来说,设计得非常好,从之前藏族姑娘对红军产生了误会,到后来愿意当向导帮助红军借道藏区全速北上,这样的剧情观众很容易就能看明白,而且非常能体现军民鱼水情。作为一名观众,我们喜欢这样的题材,虽然是全新创作的,但它又继承了传统。
——李明启(著名表演艺术家)

在当今社会、在我们如此美好的时代下,是需要《金沙江畔》这样的作品的。作为一个军人,我爱我的国家,我爱我的人民。能够在国家大剧院看到这样红色经典题材的作品,证明了国家大剧院在传承一种正能量,让我们记住历史,记住曾经的过去。希望能够多创作正能量的歌剧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我们这些优秀的剧目。从藏族题材来看,这个题材选择真的很棒,一个是军民融合,一个是汉藏融合,表现出汉族、藏族之间亲密无间的同胞情,这体现在剧目结尾——一个藏族土司的继承者,抱着我们汉族烈士的遗孤,然后说我就是她的妈妈,这一种大爱,是多么令人感动、动容。
——金波(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政治部文工团歌手)

新创的民族歌剧还是挺少的,所以特别想来看看。我在60年代的时候看过《金沙江畔》的电影还有评剧,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看过这个故事。今天看了演出感觉特别好,整体的舞台效果让人身临其境,比电影还好看。主题歌《格桑花》特别好听,在不同的剧情里不断的出现,这首歌的涵义就更丰富了。而且,通过这部歌剧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力量,汉藏一家、民族团结的力量和长征的精神。长征的题材是永恒的,今天来演特别有意义,而且,这部歌剧也使我们的民族歌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安平(水利部科学院老年大学声乐班)
 
  我和爱人是专门从山东淄博过来的,在家我们就听说国家大剧院要上演《金沙江畔》,我之前也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特别期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上演这样一部民族歌剧,意义非常重大。剧中卓玛的《格桑花》特别动听,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的演唱也让我们感到了深深的震撼,我现在还激动不已。这部歌剧真正展现了我国的民族大团结,当看到尾声卓玛收养了金秀的孩子,我们都哭了。
——郝先生(山东公安系统职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亚文化都甚嚣尘上,而这种红色文化的存在实属一股清流,当代中国强调个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红色经典剧目无疑唤起观众内心的正能量,对于学生而言,近距离接触红色经典剧目,能够增强我们的意志力。同时,这部歌剧的音乐让人震撼,也让人感动,每一个音符都充满着生命力,有着自己的情感。其中的《格桑花》,浓郁的藏族风格和悠扬的旋律让人深感红军守得云开见月明。设计者们也特别走心,每一个场景都很逼真,让人身临其境,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这让故事情节更有感染力和真实性。
——肖尧(中华女子学院学生)

  之前看过电影,所以故事情节都了解。但是歌剧版的《金沙江畔》把故事改编得更加集中,矛盾更加突出,人物塑造也十分丰满,有些唱词也十分有文采。音乐上,听得出来雷蕾老师下了功夫,很努力,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特别是后半场的唱段,听了之后,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一部中国特色的歌剧,而且,能把一部革命励志,主旋律的题材写得这么丰满,情感这么饱满,应该说,值得庆贺。我抱着听音乐的心,来看这个故事,优美的音乐给人很高的审美享受,而音乐又附着在故事上,这个故事让我们回忆起曾经的峥嵘岁月,回忆起几十年前中国的历史,那些不平凡。总之,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艺术作品。
——莫言(作家)
 
  我之前参与讨论过《金沙江畔》的剧本,我觉得要呈现在舞台上非常困难,但今天已经被导演很好地呈现在舞台上了,整个剧的气氛、战斗环境等,在原剧本的基础上做了很多发展。这些演员非常棒,不仅唱得好而且演得很到位,无论是红军还是敌人,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个剧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女主角藏族姑娘卓玛的转变的过程。从刚因为误会红军、痛恨红军,到逐渐接受红军队伍,再到完全融入红军队伍。这种态度的转变是切身的,她亲身感受到了革命队伍的温暖,也侧面烘托出红军的精神。
——徐晓钟(国家大剧院戏剧艺术总监)
 
我今年75岁,很羡慕这一辈的导演,有这样的机会。我觉得他们做这个戏太不容易了。但是我很羡慕他们,因为他们有这样好的机会,有这么好的舞台技术,我刚刚非常感慨,这么大的舞台,比如那个镇子,写实的村庄,火光慢慢褪去,就是这个舞台,很不容易,我们年轻的时候都不能想象。排过那么多的戏,我们都没有想象过,这么好的灯光、投影、摄影、音效。特别是火烧金沙古城的那一段,那段合唱真的非常棒,从演唱到舞美设计,感受非常真切。
——林荫宇(导演) 

我今天带着儿子来看的,小朋友还不到10岁,看这样一个红色经典题材的歌剧也是第一次。刚才我问他:你能看懂吗?他说,很好看,而且还很感动。首先舞美制作打动他了,他觉得很真实、很逼真。我个人觉得从剧情,到整个旋律和唱腔的设计也很棒,既有悠扬的咏叹,也有适当的对白,令人感觉很舒服,听着也不累,很轻松就能接收到剧情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另外几位年轻演员的表演也很棒,王喆、王凱都是我非常熟悉的年轻演员,他们今天的表现很不错。《金沙江畔》这部歌剧确实与众不同! 
——周炜(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团长)
   
关于音乐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上、北上”那段主旋律,这个旋律贯穿了整场,这段合唱表现了红军不怕艰难,开辟了一条夺取胜利的道路。此外,主题歌《格桑花》也不错。音乐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金明的唱段,不仅富有民族性,与交响乐的结合也非常棒。这部歌剧的音乐创作是扎根于民族特征的,所以它的音乐朗朗上口。
舞台视觉效果方面,高山草原、崇山峻岭、雪山等等场景在多媒体的衬托下很真实,很有震撼力。
很打动我的人物是金明和卓玛这两个人物。金明是一个很坚定的共产党员,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他都能坚定自己的信念,而且,这个人物的形象很立体。卓玛从误解红军,然后到消除误解等等一系列的故事,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层次感,后来她又救养了金秀的孩子,表现出了汉藏一家。
长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一个壮举,波澜壮阔。《金沙江畔》截取了长征的一个片段,表现出了军民鱼水情。这部歌剧对于观众来说有很多正面的意义,能够传递许多正能量。
——刘华平(剧评人) 
 
我是从上海专程赶过来的,这是我第一次到国家大剧院观看歌剧。《金沙江畔》让我感到很震撼,开拓了我的视野。这部歌剧的情节非常动人,红军宁可自己挨饿,但是也要为老百姓们着想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让我深受鼓舞。我感觉歌剧的戏剧性比较强,很吸引人,让我们跟着情节发展想要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故事。其中开场金秀抱着孩子唱的《摇篮曲》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康海森(上海华师二附中 初二学生)

今晚五位主要角色都演唱得非常棒!王泽南音色好、穿透力强,极富有表现力;王丽达音色柔美而大气,声情并茂,极富有感染力;陈冠馥声音宽厚低沉,良好的控制力使其音色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色彩;张卓音色好、乐感强,感情细腻,入戏快。几位优秀歌剧演员的成功演出,展示了中国年轻一代歌剧艺术家的演唱水准达到了新的高度,我由衷地为她们高兴!当然作曲家雷蕾的创作又提升了一大步,舞美的设计也更为灵动、逼真和大气!国家大剧院和这部歌剧的制作团队为我们观众献上了一台经典的歌剧!
——谢大京(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
 
  7月30日观众心声:
 
旋律流畅,制作精湛,舞美效果逼真。王凱、王喆两位主演对于人物的把握拿捏非常准确。剧目表现深入人心,通过讲故事方式进行叙述,更容易被老百姓理解和接受。
——吕继宏(歌唱家)
 
我觉得这部剧非常有现实意义,因为马上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了,在举国欢庆建军九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大剧院推出了又一部全新的力作,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征期间一段非常辉煌的历史画卷。我作为一名军人,一个军队的艺术工作者,看这部戏有非常多的感慨。首先,选择的这个时间节点非常好,用艺术的手法来回顾历史,让大家记住那样一段难忘的岁月,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其次,国家大剧院这几年,一直在用这样好的作品鼓舞人,传承人民军队的光荣和精神,非常好。
音乐上,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风格,比如卓玛姑娘一出场时,藏族山歌的演唱非常“抓人”。仇万里作为反派,一出场也有着非常鲜明的音乐风格。
我觉得王凱的表演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以前看他的戏不多。演出这样一个红军的指挥员,需要有很多军人的情感体验,今天他在驾驭这个角色时,完成的很不错,把一个红军指挥员的沉稳、干练体现的非常好。王喆已经有几部戏的经历了,今天她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可以看出是非常准确的。演这样一部戏,对于演员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出演原创作品,演员们没有可以借鉴的原型,更重要的是依靠自己从音乐、人物上自己去提炼与把握,很有难度,需要用自己的艺术积累和在舞台上每一个眼神、手势等去更好的呈现。
——王宏伟(歌唱家)
 
非常高兴在北京看到这样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我和朋友是在网上看到演出信息慕名而来的,昨天晚上专程从内蒙古呼和浩特赶过来,今天早上坐火车,下午赶到,晚上就来看演出了。因为我是内蒙古人,我朋友也是个编剧,也在做民族题材的歌剧,所以特别感兴趣。今天看了《金沙江畔》特别震撼,我们小时候在小人书上就看过这个故事,没想到今天用歌剧形式呈现出来是焕然一新的感觉,音乐特别美,把歌剧的音乐形式和藏族的民俗、民族元素都非常好的融合在了一起,而且人物歌唱表演也很到位,舞美很大气,把影视艺术手段和舞台手段很好糅合在一起。如果我们在内蒙古做民族题材歌剧的话,这也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值得学习的地方特别多,我一直认为我们内蒙古的音乐元素特别丰富,是“歌的海洋”,内蒙人也特别喜欢戏剧,我们也是带着这样一个期待来的,看这部剧既是享受,也是一次学习。
——高明霞(内蒙古大学文学院教授、原影视戏剧系主任)

红军的团结、不放弃和牺牲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其中我最喜欢卓玛的唱段,演员唱得非常好听。而且情节非常曲折,让我看得很入迷。
——彭旭妍(北京市丰台一小 小学生)
 
虽然我以前不知道金沙江畔的故事,但看了歌剧演出对那段峥嵘岁月有更深刻的体会,也感受到了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
——柳周孟(山东泰山学院学生)
 
因为今年是建军九十周年,同时也想看看文艺作品,就想到来看大剧院的这部《金沙江畔》。
——四位数学专业大学生
 男生1:我觉得非常震撼,而且现场表演感觉很真实,和看电影完全不一样。我也是特别想来国家大剧院看一场演出,正好看到有这部剧,就推荐给同学们一起来。
 男生2:我的感受也是非常震撼。除了效果,在剧情方面,最后看到红军夺取了胜利,非常感慨,觉得大快人心。
 女生1:除了舞台效果好,剧情也不错之外,我觉得歌唱的部分也很好,曲子很优美,每个人物、每个场景都有相应的旋律,感觉非常好听。
 女生2:场景非常震撼,视觉冲击感很强。尤其舞台效果,透过几层纱幕还能清晰呈现出舞台上的景物和人物,感觉非常立体。
 
今天(7月30日),恰逢两件大事,建军节临近和阅兵,在今天能够看到这样的作品,更是感觉非常有意义。今天跟我们老师一起来的,都是西藏各地的藏民孩子,他们来北京参加我们北京市盲人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来到北京后,孩子们还是很高兴。特别是来到国家大剧院,看到这样的制作精良的舞台作品,非常兴奋,也深受教育。我希望以后这样的作品能够更多些,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看!
——刘先生(教师)
 
国家大剧院的这部歌剧给予我非常大的震撼,每场都让人非常振奋——那种爱国之情在心中油然而起,整个歌剧制作视觉效果也非同凡响,现场声音效果和音乐也极为出色。舞台的视觉效果给人以3D的感觉,打破了传统的手法,结合了当代的科技手段,这样的题材以这样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会给年轻人和普罗大众非常大的吸引力。
——吉女士(电视台工作人员)
 
我是军人家属,我对部队和军人题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今天(7月30日)白天,我通过电视全程观看了阅兵,今晚,我很高兴能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观看这部非常有意义的歌剧作品。这部歌剧非常震撼,舞台表现让人觉得身临其境,把观众一下子就带到那个年代。
——薛女士(军人家属)
 
每次来北京都很关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这次特地从江苏来北京看歌剧《金沙江畔》。我自己非常喜欢这个题材,希望《金沙江畔》这样的演出可以到其他省份演出,让更多观众有机会观看。
——王女士(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