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国家大剧院推出原创民族歌剧,7月28日首演,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金沙江畔》首次搬上歌剧舞台

新京报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国家大剧院倾力打造的原创民族歌剧《金沙江畔》将于7月28日至8月2日迎来首轮演出。该剧由作曲家雷蕾作曲,剧作家冯柏铭、冯必烈编剧,指挥家张国勇执棒,导演廖向红执导,王凱、王泽南、王喆、王丽达等众多活跃在当今国内舞台上的实力派歌唱家领衔。

创作背景
两年前开始策划,献礼建军90周年
从小说,到评剧,再到电影,《金沙江畔》可谓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金沙江畔》是红军作家陈靖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小说。1934年,陈靖从他的家乡贵州瓮安县参加了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1935年,陈靖跟随红二方面军长征到达了云南省迪庆州金沙江畔的藏民区,而小说《金沙江畔》就是围绕着红二方面军通过藏民区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历史事件写成的。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国家大剧院将陈靖的小说《金沙江畔》首次搬上歌剧的舞台,并以民族歌剧的形式,于今年“八一”期间首演。
早在2015年8月,国家大剧院就开始着手策划“军民鱼水情”题材的歌剧作品,为建军90周年献礼。经过反复的论证,国家大剧院选定将陈靖的小说《金沙江畔》改编为歌剧,以致敬长征精神,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与少数民族同胞深厚情谊。与此同时,歌剧《金沙江畔》是国家大剧院继《运河谣》之后的又一部原创民族歌剧。国家大剧院在开幕运营近十年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注重民族歌剧的传播与创作。此外,《金沙江畔》也将是国家大剧院相继推出了《方志敏》《长征》之后,又一部长征题材的歌剧作品。

创作过程
雷蕾赴云南采风,搜集音乐素材
在音乐方面,该剧作曲雷蕾在赴云南采风时,搜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这些“最珍贵、最闪光,灵魂一般存在”的民族民间音乐,成为歌剧创作的重要源泉。雷蕾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副团长达摩鲁卓唱给我听的一曲当地的歌谣,那是他童年的记忆,是母亲在地里干活儿时唱的康巴民歌。我把它加以发展,献给了正直、勇敢、美丽的女主角卓玛公主。”而在此之外,雷蕾还将江西民歌、昆曲等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并让浓郁的民间音乐与歌剧的交响化、戏剧化相交融,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并赋予全剧音乐强烈的戏剧张力。
在歌剧的改编过程中,剧作家冯柏铭、冯必烈在充分尊重小说原著的基础上,根据歌剧艺术的特征,强化音乐性与戏剧性,并以生动的人物刻画、打动人心的情节,彰显伟大的长征精神与军民鱼水情深。编剧冯柏铭在为发布会发来的视频寄语中表示,“民族化,就是要符合中国老百姓的审美习惯,通过我们主创团队的努力,通过国家大剧院的全力打造,相信这部歌剧一定会被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排练情况】
从6月20日该剧进入戏剧排练阶段以来,担任主演的歌唱家在导演廖向红的指导下,揣摩着人物的性格,而导演廖向红也在排练中常常通过亲身示范的方式,不断地激发起演员们二度创作的热情。廖向红期望“剧中红军战士艰难‘跋涉’的群像画面,能成为长征精神的象征,深深嵌入观众的视野、脑海、心灵……”7月5日以来,舞蹈演员与合唱团也先后加入《金沙江畔》的戏剧排练。对于舞蹈演员来说,他们需要用肢体来表现红军“跋涉”的艰难,表现在长征过程中前有险阻后有追兵的境地,跌倒、翻滚,大幅度的“跋涉”等动作,为《金沙江畔》构建出更佳的视觉效果。此外,八位参与排练的平均年龄只有7岁的儿童演员,也表现得十分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