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初夏,来一场真正的听觉穿越

北京日报
法国“和谐之诗”古乐团

  随着中国古典音乐市场的繁荣,独属于乐迷们的“甜蜜烦恼”也越来越多,其中最让人纠结的怕就是多场好演出的时间冲突,那种取舍间的挣扎确是他人所不能理解的。笔者印象最深的一次类似经历便是2009年4月底,当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波利尼造访国家大剧院,而同一个夜晚,来自法国的“和谐之诗”古乐团也在北京带来精彩的演出。或许从大众知名度上来说,选择波利尼大师的演出是不需要解释的,但对于热爱古乐、并热切希望在现场聆听顶级古乐团演奏的朋友而言,后者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好在弥补遗憾的机会总还会有,2017年5月16日,“和谐之诗”古乐团将亮相国家大剧院一年一度的“五月音乐节”,带来一场诚意满满的“巴洛克狂欢节”主题音乐会。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的“古乐运动”造就了一批活跃在舞台之上的古乐团体,他们用仿古的乐器、较小的乐队体量、传统的舞台形式(首席小提琴或羽管键琴演奏家兼任指挥)让习惯了大编制管弦乐队的观众领略了原汁原味的巴洛克音乐。但这种听觉“穿越”也许还是不够彻底,时至今日,大家相对熟悉的巴洛克时期音乐名家也仍是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等几个有限的名字,如果把他们放在1600年-1750年这个学术意义上的音乐分期中考量,就会发现他们都属于“晚期巴洛克时期”,在此之前,欧洲音乐是如何演变、创立出一种高度成熟的审美新风尚呢?一位名叫文森特·杜美斯特(Vincent Dumestre)的法国音乐家显然希望用舞台实践回答这个问题,于是就有了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于1998年的“和谐之诗”古乐团。
毫不夸张地说,一支成立仅20年的乐团能够在国际乐坛享有如此盛誉,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在我看来,“和谐之诗”古乐团的魅力所在,除了挖掘生僻作品的文献价值之外,更在于其全情投入赋予音乐作品真正鲜活的生命和充溢的热情。正如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在形容古乐器演奏时所说的“这远不止是一件乐器,它能与演奏者的心灵融为一体,从宗教上和民族上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在他们的表演中,你不会意识到这是某种复古的“仪式”、是需要虔敬膜拜的经典,而是一切都无比自然地发生。器乐演奏和声乐歌唱相交融,演奏家们会投入到戏剧表演之中,歌唱家们甚至会“一言不合便纵情舞蹈”——在工业革命引领的社会分工细化渗透到生活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我们一定会诧异于艺术家们的“全能”,但杜美斯特与“和谐之诗”的音乐家们想要传达的,恰恰是这样一种态度:“三百年前,人们就是以如此盎然的姿态生活着”。
具体到“和谐之诗”此番造访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曲目,就更是匠心独具的策划。这场“巴洛克狂欢节”音乐会更像是一部三幕戏剧,分为“街道醒来”、“宫殿之光”和“爱之喜悲”三个部分,在这里我们不但会听到重新编排的蒙特威尔第、路易吉·罗西等十七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最具影响力的大师的杰作,还会听到十七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乔万尼·巴蒂斯塔·法索罗鲜少上演的清唱剧选段。从热闹喧嚣的集市到佳肴罗列的宴会、从街头巷尾的歌舞到宫廷贵族的诗剧,相信在艺术家们精湛的诠释下,听众们将会完成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穿越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