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邹静之七年“牵挂”赵氏孤儿

北京晚报

(记者 孙江月)作为中国经典古典悲剧,《赵氏孤儿》早已被各种艺术体裁所钟爱涉猎。5月9日大剧院歌剧版的《赵氏孤儿》正式建组,由邹静之担任编剧,用西方歌剧新载体重新解读这部经典,预计将于6月20日至23日与观众见面。 

七年的尘埃终于落定 

《赵氏孤儿》是继《西施》以来,国家大剧院力推的又一部中国题材原创歌剧。邹静之谈到此次创作时坦言:“想写《赵氏孤儿》已经想了整整七年了。”七年前邹静之应一位导演之邀着手写同名电影,后来电影中途流产,但邹静之关于《赵孤》的心弦却一直绷着,“停不下来,《赵氏孤儿》成了七年来的牵挂”。如今终于完成了这个七年来的梦想,邹静之感觉“非常幸福”。他认为,从元代纪君祥到西方伏尔泰,从田沁鑫的话剧到陈凯歌的电影以及京剧豫剧秦腔等各种版本的《赵氏孤儿》不断被重新解读,显示出其历史的长度,而他此次要扩展《赵氏孤儿》意义上的宽度。 

诗样的剧本如歌如诉 

因为体裁是歌剧,这就要求此次的剧本创作需要像歌词一样可以唱出来。《赵氏孤儿》在文本风格上延续了邹静之诗化的风格:优美隽永,却不失力量和气魄。“一开始考虑了旧诗和新诗两种形式,后来觉得用新诗写更贴合歌剧表演形式。”邹静之说创作完成之后在大剧院亲自朗诵了一遍,感人至深处不少人潸然泪下。在现场,饰演程婴之妻的女演员唱起了其中选段《摇篮曲》,瞬间把人们带入了《赵孤》肃杀的环境中,心酸的唱词映射出人物内心复杂、起伏的饱满感情,彰显了悲剧的力量。 

无私的情怀感动中国 

采访中,邹静之拈出最近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时事来与《赵孤》中“轻生死,重然诺”的事实作对比。他认为当今社会人们“挣钱的想像力远超过其他行业的想像力”,一些骇人听闻的手段和做法实在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赵孤》中八位义士宁可选择死也不愿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对当下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邹静之表示:“我们的歌剧一定要体现本民族的价值观,《赵孤》就有着极为不同的中国人高古情怀的忠义价值观。” 

中国的思想走向世界 

邹静之认为《赵孤》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美国经典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为救一个士兵,七名士兵牺牲,其结构也受到了《赵孤》八义救孤的影响。”至于斯皮尔伯格是否看过《赵孤》不得而知,但这种异曲同工反映了中西方在精神层面上的殊途同归。邹静之又说到当日的新闻“中国成为法国消费王”,而在他看来中国经济上的发展远不及中国文化的输出让人感到骄傲。大剧院新闻发言人邓一江也向记者解释了选择歌剧来重新解读《赵氏孤儿》的原因:第一,《赵孤》的故事在国内有着广泛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二,用西方歌剧表现中国古典题材,目的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大剧院已经开始筹备把歌剧《赵孤》推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