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马林斯基剧院230年历史首次牵手亚洲剧院

中俄联袂版《奥涅金》首演

北京日报


  歌剧《叶普盖尼·奥涅金》演出剧照 方非/摄

(记者 李红艳)酝酿两年,制作半年,排练月余,国家大剧院与俄罗斯“艺术航母”马林斯基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叶普盖尼·奥涅金》终于亮相。昨晚,指挥大师瓦列里·捷杰耶夫现身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乐池,执棒这部俄语歌剧的扛鼎之作,同时为“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14拉开序幕。

作为一部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歌剧经典,“奥涅金”讲述了圣彼得堡贵族青年奥涅金与纯朴多情的塔吉亚娜之间的感情纠葛。此次推出的这个版本歌剧,是马林斯基剧院230年历史上第一次与来自亚洲的剧院联手合作,也是捷杰耶夫首度执棒中国院团。

黑色幕布之外,月光从一扇窗照向舞台,塔吉亚娜的一处“私人空间”展于观众眼前……全剧的舞美呈现充满诗意,现代舞台审美与水轮车等传统元素融于一体。舞台幕布的设计也充满创意,舞台上部和两侧分别装有一块黑色幕布,保证了幕布可以在舞台任何位置逐渐打开,增加了舞美呈现的灵活度,更为观众营造出强烈的镜头感。

有不少观众好奇于舞台上的“苹果景象”。剧情一开始是俄罗斯乡间的丰收时节,随处可见的红色和绿色的苹果烘托着丰收的喜悦气氛。随着剧情发展,舞台上的苹果渐渐变少,到最后一幕,男主角形单影只时,除了舞台一侧窗台上不易被看到的两个苹果,正面舞台上一个也没有了。对此,该剧导演解释说,苹果象征爱情,随着剧情的推进和时光的流逝,爱越来越少,苹果没了,爱也就消失了。

面对这部时长超过两个半小时的三幕歌剧,观众自始至终兴致盎然,尤其被音乐所打动。在捷杰耶夫“牙签”似的指挥棒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音乐洋溢着“俄罗斯味道”。简短的序曲之后,是塔吉亚娜和奥尔迦的二重唱,然后她们的母亲和奶娘加入进来,形成女声四重唱。从此之后直到歌剧结束,优美的旋律一段接着一段,让人的耳朵应接不暇,直叹柴科夫斯基确实无愧于“旋律之王”的称号。

最有名的唱段当属奥涅金、连斯基在决斗前的唱段《青春的黄金岁月,你们到哪儿去了》,几乎是每个俄罗斯人熟悉的“咏叹”,同时也已成为全球各大声乐比赛中唯一一首必选的俄语男高音咏叹调。至于塔吉亚娜给奥涅金写信时的那段长达17分钟的“情书场景”,也精彩至极,体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变化。

柴科夫斯基当年在创作这部歌剧时就希望年轻演员来表演这部歌剧,而此次登台的俄罗斯演员都是马林斯基剧院年轻的歌剧演唱力量。女主角塔吉亚娜的扮演者女高音玛利亚·巴扬金娜,用深情优美的演唱征服了全场观众,同时也获封“最养眼歌剧女演员”。男主角奥涅金由安德烈·邦达连科扮演,他与女主角在第三幕重逢的场景将这个悲剧故事推向了高潮,观众在惋惜不已的同时对主人公的命运多了一分同情。已经80岁高龄的观众王老先生说:“第一次听‘奥涅金’的时候,我就对这个唱段感触最深。今天又一次看到这么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歌剧,很精彩!”

今晚,中国组阵容将亮相,包括袁晨野、柯绿娃、金郑健、翁若珮、田浩江、郭燕愉、陈冠馥、鲁智全、李鳌、赵明等华人歌唱家。该剧持续上演到3月17日。四场演出均由捷杰耶夫指挥,而这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可谓罕见。

幕后 导演排戏很“较真儿”

这一版“奥涅金”的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都由捷杰耶夫“钦定”。其中,导演斯捷潘纽克更是捷杰耶夫的老朋友,两个人在一起合作已有20年。排戏的这段日子,斯捷潘纽克所表现出来的非同一般的“磨戏”功力,直接解释了为何此版“奥涅金”戏感十足。

总体来说,斯捷潘纽克的导演风格是回归传统的,尽可能还原舞台的真实感,其中一个很小但很有意思的细节是,剧中人物表演时真的吃起苹果来,坐在前排的观众甚至能听到苹果嘎嘣脆的声音。这一点,与之前莫斯科大剧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那一版“奥涅金”类似——当时演员们在舞台上可是真的吃蛋糕。

不过,与这些外在形式上的真实感相比,导演对演员内心体验真实感的追求更为极致。为了这一点,他对一些在一般人看来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也会很“较真儿”。比如,他会要求排练厅里的道具要与演出舞台上的道具一样。

“以前制作歌剧时,我们通常会在排练时使用替代道具,举个例子,演员手里要拿一把伞,那排练时可能就是一根木棍,示范一下动作就行。而在斯捷潘纽克这里绝对不行,他要求必须是一把真实的伞,而且不能随便什么伞都行,至少要在高度、重量等方面与正式演出时所用伞一样。”该剧制作人韦兰芬说。

一开始排练时,大剧院方面与斯捷潘纽克在这个问题上有过一点小分歧,不过,在经过详细的沟通之后,他们理解了导演的要求是出于何种意图,就像韦兰芬说的,“他是为了让演员的心理体验、情绪体验更加真实,这其实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俄罗斯导演,他遵循了这种风格。”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排练时斯捷潘纽克为什么总是会花很长时间来给演员们讲戏。中国演员柯绿娃就非常有感触:“导演说得非常细,甚至会告诉我们人物心理产生的时代背景。”他还会频频给演员们做表演示范,有时候自己甚至几近全程饰演“奥涅金”。

相比于不厌其烦地剖析人物心理,斯捷潘纽克对演员的舞台调度排练倒是很惜墨,有时候一个调度可能走一遍就完事,以至于演员尤其是中国演员们一开始都不太适应,经常忘了自己在舞台上该怎么动作,怎么站位……

“不过随着排练的深入,演员们突然发现,其实把握住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些外在的形式感有时候自然而然就找回来了。即使在台上站着不动,或仅仅是给别人搭戏,都会保有一种‘舞台腔调’。”韦兰芬说。在她看来,一些歌剧演员表演时缺乏这种由内而外的戏剧感,“唱得很好,但总觉得戏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