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国家大剧院举行阿巴多追思会

东方早报

(记者 陈晨)维也纳歌剧院挂了黑旗,斯卡拉歌剧院举行了免费的告别音乐会。在中国,阿巴多最后驻足的地方,国家大剧院1月26日上午也举行了一场追思会。谭利华、张艺、李飚等艺术家与北京乐评人、普通乐迷等近200位参与者以座谈的方式共同缅怀大师生平、分享音乐感想。

当天上午10点半,纪念活动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行。参与者全体身着深色服装,每人手捧一盏烛台,向大师表示哀思。现场播放关于阿巴多生平的短片,从柏林时代、琉森时代、中国之行等不同方面介绍指挥大师的生平。

旅德打击乐演奏家李飙回忆了几次聆听阿巴多音乐会的印象,也分享了自己1997年参与古斯塔夫·马勒交响乐团工作的经验,“他平易近人,对音乐的解释和非常到位的要求,让每个人都对他心服口服。在音乐上,他是一代宗师。”

指挥家张艺非常遗憾自己留学柏林时阿巴多已因癌症离开柏林爱乐。他认为阿巴多对当代交响乐影响巨大,“19世纪是作曲家的时代,我们到今天都在演奏当时那些作曲家的作品;20世纪是指挥家的时代,当时的乐团还没有非常强,都靠指挥把音乐最精华的部分呈现出来;21世纪交响乐团的时代来临,全世界乐团的水平普遍比过去高出许多,而阿巴多接任柏林爱乐是这个阶段的标志性开始。他不突出个人色彩,而是把乐团的共性发挥出来。”张艺从指挥的角度解析了阿巴多罹患癌症后风格的变化,“从他的灵魂深处,他安静下来了,他把音乐作为一种美好带给了千千万万的人。”

2009年在国家大剧院现场聆听阿巴多后,乐评人张克新在之后的四年对他连续“追踪”,因此未错过阿巴多去年8月26日在琉森的“天鹅之歌”:“那场音乐会的每个细节都让我永生难忘,是我听过感动最多的一场。”张克新分享了他从德国友人处听到的关于阿巴多指挥的“奥秘”:“不管多大的作品,他都从室内乐的角度切入思考,他与乐团音乐家的关系从来不是1和100,而是1加100,他永远与乐团成员保持平等。”

乐评人柯辉则对比了国家大剧院和琉森音乐节两场演出阿巴多演绎马勒的不同结局,“北京的那场并不完美,一些观众不礼貌的行为给大师和我们都留下了遗憾;但在琉森,‘马勒第九’结束的时候整整沉默了十分钟,那一刻我感觉时间真的是可以静止的。”

而那些与阿巴多近距离接触过的唱片公司和剧院工作人员无不感叹大师的亲和与友善。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孙徽透露,2009年阿巴多来演出时,拒绝被称作大师,而让周围的人都喊他克劳迪奥,并且拒绝专车安排,坚持每天从酒店乘坐地铁10号线转1号线来排练。在地铁上,阿巴多对认出他的乐迷点头微笑致意。在庆功会上,他躲开媒体的聚光灯,在一个安静的角落与女儿、孙女坐在一起。环球音乐的杨臻则将一张2009年阿巴多亲笔签名的CD赠予国家大剧院留作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