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国家大剧院中西合璧自制歌剧精品

劳动午报


  歌剧《蝙蝠》发布会

  歌剧《罗恩格林》排练现场

(记者 和海佳)自2007年开幕伊始,国家大剧院已吸引600余个中外演出院团来到大剧院奉献各类艺术精品,约14万各国艺术家来到大剧院演出,在这当中国家大剧院并不止于邀请外作,5年来大剧院精心打磨出囊括歌剧、京剧、话剧、舞剧等不同艺术形态的28部自制剧佳作,其中在中西方文化的创作碰撞下《托斯卡》等20部歌剧作品成为大剧院自制剧里的重中之重。

歌剧领衔“大剧院牌”自制剧

近日伴随大剧院排练厅高低起伏的对唱声,著名歌剧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正在挥汗执导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又一部大剧院自制歌剧即将于今年12月与中国观众见面。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介绍,尽管引进世界优秀精品节目是国家大剧院开业后的一大亮点,但光“拿来”剧目还远远不够,“自制剧目对剧院长远发展来说非常关键,它不仅满足了大剧院日常运营的市场需求,还能对上演剧目有一个质量上的把控,艺术质量和商业价值是我们创作自制剧的两个杠杆。”

从2007年第一部自制作品歌剧《图兰朵》起,短短5年时间国家大剧院已推出京剧《赤壁》、话剧《简·爱》、舞剧《马可·波罗》、民族歌剧《运河谣》等28部优秀自制剧,其间《卡门》《茶花女》《托斯卡》《蝙蝠》《塞维利亚理发师》《漂泊的荷兰人》等20部歌剧作品已是大剧院自制剧目里的第一品牌。

“过去几年里我们调查了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等近50家世界知名剧院,结果发现他们每年演出的歌剧剧目都保持在20部左右,也就是说一年只演出六七部歌剧的歌剧院不是一流的歌剧院。”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表示,在坚持艺术质量的前提下,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舞台机械设施等硬件设备的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理应保证一定数量和规模的自制剧艺术生产,这也是大剧院谋求科学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西交流联合推精品

在大剧院自制剧的光鲜背后,一个融合创作、制作、策划、演出、营销、传播、观众培养等多步环节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也在逐步建立,尤其2010年后国家大剧院接轨国际歌剧的制作潮流,大量邀请世界一流主创团队及著名歌唱艺术家前来共同完成大剧院版本的歌剧剧目,随后《爱之甘醇》《蝙蝠》等自制歌剧相继问世,弗兰切斯卡·赞贝罗、弗朗哥·里帕·迪梅亚纳等驰名海外的歌剧导演与大剧院展开多次成功合作,而对大剧院方创作者来说中西方文化碰撞成为合作中的攻克关卡。

国家大剧院服装统筹刘丹从2007年便参与大剧院自制歌剧的创作,作为大剧院自制歌剧的“见证者”,刘丹坦言制作一部歌剧过程十分艰辛,其中最难的实属中西方制作者创作过程中的观念差异,“像《卡门》等许多西方歌剧发生于欧洲19世纪中叶,大多外国艺术家又在创作上要求专业严谨,但内地的服装厂几乎找不到类似于那个时代的衣料和裁剪模板,于是我们只好从泰国等海外地区进口衣料,在车间里和中国工人一块赶制舞台服装,甚至女性塔裙里的撑子我们都自己做。”刘丹称通过5年来长时间的合作摸索,目前大剧院与国外导演、服装设计师等已建立起工作默契,形成了专业化、系统化的分工合作。

国家大剧院演出部部长李志祥表示,赞贝罗等国外名导的加盟的确帮助大剧院找到了科学高效的歌剧运作方式,中西交流之间大剧院收获经验颇多,“近年来国家大剧院邀请了很多世界一流导演执导歌剧,我们要克服文化屏障和他们交流沟通,以保证制作出中国观众喜欢的西方戏剧,在职业化运作原则下力推自制歌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