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在美国鼎鼎大名的柯蒂斯音乐学院声名鹊起,16岁征服欧美古典乐坛,音乐会被全球直播——她就是希拉里·哈恩,德国乐评人口中“百年才得一见的小提琴天才”,媒体口中“小提琴女神穆特的接班人”。4月8日,小提琴家希拉里·哈恩携手英国室内乐团首次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他们演绎的海顿第四十四号交响曲、莫扎特第五号小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B大调夜曲,以及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令观众回味无穷。
小提琴家希拉里·哈恩携手英国室内乐团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正处“巅峰”
享受旅途 喜欢在路上
3岁开始学琴,11岁开始与美国主流乐团合作,16岁正式登上世界舞台,31岁之前已经获得过世界上所有顶级的音乐类奖项——今年32岁的哈恩可以说正处在“黄金期”,而每年100场左右的演出数量则让她在赢得“格莱美天后”称谓的同时,又被冠以了“空中飞人”的头衔。“我很享受这种在路上的感觉,行李里的东西就是你的一切,我集中精力在我的演奏上,还有拍照,当地的美食等等,这样简单的生活很轻松。反而回家后为了回归正常生活,那段适应期会让我觉得累。”此前的采访中,哈恩这样说。
郎朗师姐
热衷“跨界” 只为愉快而演出
作为游走于古典、时尚的“跨界女王”,尽管希拉里·哈恩外表靓丽、身形娇小,芭蕾、体操、骑车、游泳样样能行,并曾是《Vogue》、《Elle》的封面女郎,但其魅力首先来自于她的音乐。“听哈恩的碟我经常会有一种并不光彩的想法:她什么地方会出一点差错、瑕疵?但是她从未让我如愿。”有乐迷曾这样说。而媒体则给予她的评价是:“哈恩的曲调轻盈甜美,她的演出创新时尚,即使是烂醉如泥,抑或是愤世忌俗的乐评家们,都会融化在她动人的音乐中。”在大众眼中,“希拉里热衷于那些不为金钱而为寻求共鸣的愉快演出”。日本大地震后,她在美国为日本灾民举办了四场筹款演出,其中的两场音乐会里还邀请了流行音乐家的朋友们。“我和我的朋友们希望能共同唤起人们对日本受灾民众的感情。”哈恩说。
当晚的音乐会是哈恩在北京的第三次亮相。虽然国内观众对她并不十分熟悉,但她的师弟——“钢琴王子”郎朗早已是国内家喻户晓的明星。事实上,他们都毕业于鼎鼎大名的柯蒂斯音乐学院,哈恩还比郎朗早一年投入钢琴大师格拉夫曼门下(郎朗的恩师)进行室内乐的课程学习。在16岁这一同龄人刚进入高中的年纪,她完成了全部的演奏学士课程,并凭借其独特的、细腻的音乐触觉,没有通过任何音乐比赛,便征服了世人,站上世界古典音乐的浪尖。而郎朗之后的成长道路与她有着惊人的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哈恩与北京观众见面后,她和郎朗的“师父”——钢琴家格拉夫曼也将于一周之后登上大剧院的舞台,成为大剧院“群英谱”上另一颗璀璨的明星。
乐团:浑然天成令人动容
哈恩:极美音色让耳朵为之一“亮”
此次与哈恩一道亮相的英国室内乐团可谓是古典乐坛首屈一指的室内乐团,被媒体评为“当今最伟大的室内乐团之一”。乐团灌录了大批名噪一时的唱片,并曾为2006年版《傲慢与偏见》、《赎罪》录制电影音乐。当晚则是国内乐迷首次现场领略他们的魅力。
在乐团31名艺术家天衣无缝的配合下,整场音乐会的序幕在海顿e小调第四十四号交响曲“悼念”的典雅意境中优美揭开,清新的弦乐、清晰可闻的音乐线条与丝丝入扣的声部细节,乐团的演绎将朴素无华的浑然质感演绎得淋漓尽致,迅速笼住了现场观众的呼吸。它是海顿百余部交响乐中最传世的作品之一,也是海顿本人最珍爱的作品。在1809年海顿去世后举行的葬礼上,这部作品的第三乐章依照海顿本人生前的遗愿进行了演奏。
此次与哈恩一道亮相的英国室内乐团被媒体评为当今最伟大的室内乐团之一
而随后哈恩带来的莫扎特A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协奏曲,则令刚从“悼念”忧思中走出来的观众为之一振。音色极美之余,哈恩在运弓间展现出极强的功力。细腻的揉弦,恰到好处的运弓,与乐队间的亲密对话如丝绢般萦绕在观众的耳畔,而小提琴在独奏段落所表现出的生动绚丽,更体现出莫扎特音乐所独有的轻灵质感。值得一提的是,她手中的琴既非“斯特拉迪瓦里”,也不是“瓜奈利”,而是法国制琴大师维约姆1864年比照帕格尼尼的“加农炮”仿制的。据传当年连帕格尼尼都被其音色唬住了,其音色之出众可见一斑。尽管照此说来这把琴应该像瓜奈利那样音色偏刚硬,但在希拉里手中,它变得柔顺而明亮,无论莫扎特还是之后加演的巴赫,都让人耳朵一“亮”。
在此前的采访中,哈恩曾表示巴赫是她的最爱。音乐会上,“哈恩版”的《巴赫变奏曲No.1第一乐章》令此前成为悬念的哈恩返场曲在乐迷们的期待中揭开面纱。“巴赫的音乐适合所有的场合,所有的语境,他是无所不包的存在。经年累月的练习和演奏,它们对我的意义不断改变,也不断改变着我,就仿佛没有一个终点的旅程,我依然每天都保持练习,他是我永远追寻的探索。”演出后,哈恩说,而观众们则静在座位上,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