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汪辜会谈”二十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戏脉同源,两岸迎春”特别演出策划,将邀请台湾辜公亮文教基金会所属的台北新剧团于1月1日至1月3日,带来《弄臣》、《渭南之战》、《野猪林》三个不同风格的剧目,以表达对两岸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有着巨大贡献的“汪辜会谈”的纪念。那么,这三出戏有何精彩看点,台北新剧团近年来对于京剧艺术有哪些新的探索,国家大剧院电话采访了台北新剧团团长、京剧名家李宝春先生。
人心与人性 舞台艺术手段的出发点
一口京腔京韵、言语中透着谦和的李宝春先生在采访中首先谈起了本次国家大剧院演出选择《弄臣》、《渭南之战》、《野猪林》的缘由。“这次带来的三出戏,是三种不同风格的剧目。《弄臣》是新编戏,《渭南之战》是‘新老戏’,《野猪林》是经典剧目,我将按照父亲李少春的方式来演。”
在此前,李宝春就曾经带着新编京剧《弄臣》来大陆巡演。李宝春在这出改编自威尔第同名歌剧的京剧新戏中,加入了魔术、地方戏唱腔以及不少年轻观众喜爱的说唱等元素,让观众看到京剧的表演原来也可以如此多样和灵活。李宝春说,“变魔术肯定比不过刘谦,但所有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从弄臣这个人物出发的。”“京剧是包容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用京剧风格包装外国的戏,可以体现京剧的这种包容性和综合性”。
其实,不论是台北新剧团的新编戏还是已在国家大剧院等地演过的“新老戏”,探索人物内心,挖掘人性是台北新剧团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谈及这个问题时,李宝春说,“《渭南之战》来自于我父亲李少春排而未演的《战渭南》。通过重新的编排和整理,侧重表现三国人物的尔虞我诈。比如说,传统戏曲人物上场时念引子,而这出戏人物的引子改在闭幕时念,让观众听到不同环境中人物的心声”。
释放传统的能量 又能有时代的回响
台北新剧团的“新老戏”可以说是当今京剧舞台上的一个品牌。2008年,李宝春就曾在国家大剧院为观众带来《打金砖》、《逍遥津》等“新老戏”,引起无数好评,并得到了戏迷与年轻观众的称赞。而这次带来的《渭南之战》也是以“新老戏”的思路创编的。李宝春根据当年父亲李少春的回忆以及广泛搜集梨园界前辈对于此戏排练时的印象,重新进行整理包装,使之成为一出深入刻画人物内心,有着强烈戏剧性,同时还能够全面展现演员技艺的文武大戏。
“这出戏在充分发挥传统戏程式的同时也在体现新的东西。比如,田磊饰演的马超,我们要充分发挥他的武功,因此,在戏里充分用了《长坂坡》等武戏的技巧。而杨燕毅饰演的曹操,则让花脸唱大量的二黄唱段,展现人物的心机。我饰演的韩遂走的是文武老生的路子,有唱也有打。”
“传统的精华不能丢,传统程式是基础。但时代与环境不同了,京剧也应该有新的包装,新的视觉和听觉,让年轻观众也觉得好看,可以看懂”。当李宝春在谈及“新老戏”时总能感觉到他既心念老戏迷,也想让更多的年轻观众领略到京剧艺术之美。
而对于《野猪林》这样李少春经典剧目,李宝春则说这出戏演起来“主要是要像我父亲”,不过,在继承经典剧目的同时,李宝春依然记得李少春曾经和他讲过的话:“人与人的条件不一样,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