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茅版张生 难说再见

浙江小百花“原生代演员”《西厢记》封箱演出大剧院温情上演

国家大剧院

“为什么就封箱了呢?”“茅茅演得多好啊,她年轻依旧,为什么不再演张生了呢?”这是4月29日晚上七点左右国家大剧院入口处的观众们的私语。他们期待又不舍的正是国家大剧院“2012戏曲精品展演”的重头参演剧目、由茅威涛领衔主演的小百花“原生代演员”封箱版《西厢记》。 

封箱,这个词在戏曲界通常是指戏班或剧团在春节前的最后一天演出,这天“封箱戏”过后,一切服装、砌末归箱封存,戏班休整,等待春节过后踏上新一年的征程。然而一个剧目的“封箱”,却是今次独见。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越剧名家茅威涛宣布要将《西厢记》封箱,从此她不再演此剧,此语一出,戏迷皆惊,而4月29日持续到5月1日的三场《西厢记》,变成了观众与茅版张生的最后相聚,有网友表示:“我们看的不是《西厢》,而是回忆。” 

从此,这样的阵容再也看不见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编演了《西厢记》,轰动一时,相继荣获第三届中国戏剧节大奖、中国戏曲学会奖、金盾奖、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更是小百花第一阶段“诗化越剧”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西厢记》是其“诗化越剧”的代表作之一 苏岩/摄

而最为观众所熟悉并且津津乐道的演出阵容,便是茅威涛饰演张生,颜恝饰演崔莺莺,陈辉玲饰演红娘,董柯娣饰演崔夫人。后颜恝远赴澳洲,这些原生代的“花儿们”至今已经有十余年没有再演出过这出家喻户晓的名剧。 


    “原生代”再聚首:颜恝饰演崔莺莺,陈辉玲饰演红娘 苏岩/摄

十余年后,颜恝回归了,“原生代”的演员阵容齐全了,茅威涛宣布将再次演出《西厢记》,但此次演出不仅是难得的原班人马再现经典,也将是“原生代”演员的最后一次合作此剧。 

与茅威涛的其它代表作《陆游与唐琬》、《藏书之家》等剧目所不同的是,“西厢”没有新旧版本之分,这次只是把布景、服装重新制作,音乐做了调整,而与多年前相比,演员们少了青春逼人,却多了岁月赋予的醇厚成熟,所以此次《西厢记》不仅保证是原汁原味,而且艺术质量可说是更高。

当大幕拉开后,茅威涛一袭蓝衫亮相,轻吟出一句久违了的“游学中原,脚跟无线”,观众们便一直贪婪地看着台上,不放过演员的每一个举动,随着剧情欢笑、忧伤、惆怅,似乎要把每一个片段都深深刻在脑海里。一些老观众甚至惋惜地说:“好容易盼着莺莺回来了,张生却说不再演了,从此,这样的阵容再也看不见了。” 

汇众家精华 塑经典张生

对于茅威涛所诠释的张生,已故著名文化大家黄宗江先生早有定论:“此张生乃我心、我耳、我眼之张生也。” 


    茅威涛之张生令多少观众为之倾倒 苏岩/摄

成功塑造这样的张生,茅威涛秉持的创作观念是“塑造一个全新的张珙,赋予越剧女小生以新的表演程式。”创造新程式,谈何容易,但是她却善于吸收,勇于创造。茅威涛的表演,既有川剧小生的潇洒机智,也有昆剧小生的古典儒雅,更突出表现了越剧小生的风流飘逸。当第一次见到莺莺时,张珙即一见钟情,茅威涛在这里用脚一踢褶子,左手抓住,再用右手执扇一撩后襟,紧步赶上,动作潇洒帅气,同时又将张珙此时“魂灵儿飞上九重天”的情状描摹得淋漓尽致。这便是茅威涛为张珙设计的越剧女小生的新程式之一,将川剧身段表演化为己用,每演至此,观众无不为之倾倒。 

茅威涛塑造的张生不同于京剧《西厢记》中的张生,她能让越剧小生表现得比京剧中的张生更加硬气、刚烈。这一方面得益于茅威涛不同于其他越剧女小生的“糯”“柔”的嗓音,茅威涛的嗓音更偏重于“醇”、“厚”,而另一方面则由于剧本情节的再创造。京剧中,突出了张生痴傻疯魔的一面,遭遇赖谏后如遭雷劈,毫无主意,只好哭着向红娘求救;而茅威涛的张生,赖谏后先是彻天彻底的一声大笑,将从云霄突然掉落地面的失落和对老夫人言而无信的愤怒都化在了这一声大笑中,之后对红娘不是哭着哀求,而是用大段由慢到快的唱腔字字珠玑控诉老夫人的言而无信和他的伤心绝望。 

茅威涛正是这样将台步、风度、踢袍、拂袖、眼神、手势“综合利用”,塑造了一个“志诚种”、“风欠酸丁”,这个儒雅、风流又不失刚烈的张生,成为了深得观众喜爱的一代经典。  

是终点,也是起点


    封箱仪式并非“完结篇”,而是代表着传承 苏岩/摄

好戏终将散场,即使再不舍,《西厢记》也走到了终场的时候。29日当天的演出结束后时,茅威涛带着她的搭档们再次上台,肃穆地进行《西厢记》的封箱仪式。古琴响起,炉中焚香,茅威涛郑重地打开樟木箱,将主演们的戏服一件一件叠好,仔细地放入箱中,合上,意味着“原生代”版的《西厢记》将不再演,而是正式传承给小百花的下一代年轻演员来演绎。 

4月30日至5月1日,茅威涛还将在国家大剧院连续演出两场《西厢记》。“西厢”的大幕落下后,国家大剧院“2012戏曲精品展演”还将在继续捧献力作。《锁麟囊》、《红楼梦》等既包涵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审美理念的各大剧种的优秀剧目也将一一登上大剧院的舞台,继续展现中国戏曲既陌生又熟悉的万种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