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茅威涛:拉上姐妹一起怀念青春

北京晚报

(记者 罗颖)去年,越剧名家茅威涛无意中看了台湾导演九把刀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突然灵光一闪,脑子里冒出了几个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越剧”,于是这就成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2012年一整年演出的主题。百年越剧留下无数经典,怀旧从哪里开始?茅威涛首先想到了《西厢记》。上世纪90年代初首演的《西厢记》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诗化越剧”的巅峰之作,茅威涛也因该剧拿了一堆国家大奖。多年后茅威涛决定以原班人马复排《西厢记》,于4月29日至5月1日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不过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久违的《西厢记》却是“封箱”谢幕,这一轮演出后,茅威涛将彻底挥手告别旧日那个风姿翩翩的风雅书生形象。十多年来戏迷们翘首期待的回归,却是以离别的名义,难怪有戏迷感慨,“期待《西厢记》,却又不舍《西厢记》”。

看了《那些年》被深深打动

复排《西厢记》的灵感来自于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女孩》,片中对往事回忆的美好情怀深深触动了茅威涛,“其实喜欢越剧的人真的很多,这么多年,大家也有很多故事,我们不妨‘抄袭’一次,提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越剧’这个演出主题,让大家带着对曾经美好记忆的温馨情愫,感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期许以此燃起人们重新投入的一份热情。”茅威涛又想起电影海报上那几个排排坐的年轻人,于是茅威涛也想拍一张类似的照片。

今年1月,小百花越剧团受到浙江黄岩一位企业家的邀请,为黄岩九峰公园内刚刚搬移至此的一个400多年历史的古戏台唱“开台大戏”,这个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全木结构,非常古朴,台下是几十排摆放整齐的原木条凳,就在这里,茅威涛和陈辉玲、董柯娣、洪瑛、颜恝、江瑶、邵雁这7位“小百花”演员也照了一张“排排坐”。“那时候天非常冷,当时我和董柯娣还都病了,为了效果,我们都只穿着白衬衣、牛仔裤、白帆布鞋,每个人都冻得瑟瑟发抖,嘴唇都紫了,而且晚上还有演出,但是我们几位老姐妹都很HIGH,有点儿‘人来疯’,拳打脚踢地摆各种造型,似乎忘了年龄又回到了以往的青葱岁月”,现在回忆起来,茅威涛依然很兴奋。就是这样一张照片,在越剧迷中反响很大,唤起了很多人对那个时代的追忆。

欣赏三浦友和和吴彦祖

在一片怀旧的氛围里,茅威涛也回忆起她和《西厢记》的“情缘”。在很多越剧迷心中茅威涛演得最好的角色是陆游,但茅威涛心里始终给“张生”留着一个特殊的位置,“陆游身上多多少少带有我自身性格的影子,在小生行当中我也喜欢演比较正派的角色,那种于国于家于爱情亲情都是那么执着和负责任的人,而张生恰恰相反,这个角色我以前从未触碰过,包括在其他剧种中,张生这个角色一方面是个配角,一方面还是个惹人嫌的角色,并不那么可爱”,很长一段时间内,茅威涛怎么也找不到张生的心理节奏和形体特征,有一天,排练因为停电中断,脑袋一耷拉,垂头丧气地往地上一坐,谁知这漫不经心的懈怠姿势突然让她惊醒,刹那间找到了男女形体心理反差最小的和谐点。“我那时候喜欢的明星是三浦友和,他那种温文尔雅的书卷气特别符合我对于理想男性的想象,现在的男明星中我比较喜欢吴彦祖,他某种时候也会给人一种文人的感觉。其实如果将男人比作一帖中药的话,那我作为女小生,就是变成抓药的人,把他们的优点全都集中起来,变成我塑造的形象”,茅威涛透露她饰演男性角色的秘诀。

演完《西厢记》后很长一段时间,茅威涛都一直被不停地追问,“为什么不继续演《西厢记》而却去演《寒情》,还剃了头去演《孔乙己》?”茅威涛形容自己那时候像一头困兽,“我演完《西厢记》的张生之后,已经没有任何感觉去像印刷机一样去重复这样一个唯美的小生了。从开始亦步亦趋的学习,到慢慢自己琢磨想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西厢记》对我个人和对小百花都是划时代的作品,在这之后小百花的争议也越来越大。”

“封箱”意在恢复梨园传统

这次封箱演出的阵容安排,可以说是浙江小百花“原生代演员”一次星光熠熠的聚首,除了茅威涛领衔主演张生、陈辉玲饰演红娘、董柯娣饰演老夫人外,阔别舞台许久、早已移民澳大利亚多年的傅派花旦颜恝也将专程回国,演绎当年那个娇羞温婉的美人崔莺莺。对于期待“原生代”版《西厢记》重演的观众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惊喜”的阵容,同样对于《西厢记》的“粉丝”,这样的告别演出也是一次难忘的、不舍的观剧记忆。

这些天,茅威涛和她的同伴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西厢记》,她热情而投入的表演状态完全看不出是50岁的人,茅威涛也承认自己的状态还是很年轻,甚至有时比前几年还好,“我经常打太极和打坐,最大的变化是觉得演戏不累了,同样的感受濮存昕也有,我记得1993年我演《西厢记》时他正好在演《李白》,我们再次见面是在西安第二届中国诗歌节上,我演陆游,他演李白,我们都去观摩对方的演出,我突然觉得濮存昕的李白跟我过去看的不一样了,有一天和濮存昕聊,我说感觉他演李白不累了,濮存昕说对,我以前是在喊。”

不累了为什么还要放下,从此封箱不演了呢?茅威涛说这是给她自己的课题,也是想传递给社会的课题,一是尊重传统,二是懂得放下。“封箱”是京剧等戏班的旧俗,忙碌了一年,在改岁之时,大家稍事休息,且年关在即,诸事也要张罗,于是在每年农历12月中旬以后,例行封箱典礼,封箱之后,便不再演戏,将各种演出用具整理归箱,贴上“封箱大吉”的封条,至来年“开台”以前不得再开箱。这次《西厢记》以“封箱”之名,用意就在恢复梨园传统。作为越剧迷和茅威涛迷,著名导演田沁鑫对这次封箱演出非常赞赏,“文化是活法儿,不是掌握多少知识,封箱就是一种戏曲演员的生活方式,现在拿一出戏来传承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表达了当今戏曲演员对戏剧的敬畏和审美的传承,这才是最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