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12开幕大戏

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装台倒计时

国家大剧院

4月3日,国家大剧院2012歌剧节的开幕大戏,同时也是大剧院制作的第一部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即将揭开神秘的面纱,目前,这部备受关注的大戏已经完成了戏剧与音乐的联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后期装台。3月26日,记者第一时间深入到幕后,探秘这部堪比电影大片的歌剧巨作幕后制作的点点滴滴。 


  工作人员背水一战,“幽灵船”即将起航 肖一/摄

两艘巨型帆船 震撼登陆歌剧院舞台 

据大剧院相关方面负责人介绍,这次《漂泊的荷兰人》舞美设计与舞台呈现涉及人员之多、场景之宏大、换景之复杂,都可以说是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历史上“之最”。就大家最为关注的两艘巨型帆船来说,挪威船长达兰德之船长达12.8米,高达5.1米,宽为7.5米;而此前一直“久闻其名”却“未见庐山真面目”的大名鼎鼎的荷兰人鬼船此刻也静静矗立在舞台上,这艘船的尺寸更为巨大,长达13.6米,宽将近9米,即使在以宽敞宏大著称的歌剧院舞台上,单看这两艘大船已经颇具震撼效果。 

而如何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表现出荷兰鬼船从远处一点点出现在海平面上的感觉,剧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届时将由15个工作人员藏在船舱里,协同作战将船“推”上舞台,别看这描述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可相当复杂:为了能让工作人员们依稀看清脚下的路,所以在船舱内部秘密挖了几个小孔,既保证他们不会走错路线,也要保证观众绝对不会看到他们在船舱内的活动。而如何在阴暗的光线与短短的时间内协同作战,这对于工作人员的舞台熟悉程度和相互之间的配合要求相当之高,甚至到达了苛刻的地步,目前这些幕后英雄们正在加紧练习,进一步提高速度与默契度,为荷兰船的出场亮相营造出一种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感。 

除了巨型帆船的整体效果,《漂泊的荷兰人》剧组就连每一个细节也都要做到精益求精,比如荷兰人鬼船上的风帆,在瓦格纳的笔下那是一抹诡异的暗红色,在风起云涌的大海上散发出阴森的死亡气息。《漂泊的荷兰人》剧组在舞美设计威廉姆·奥兰迪的带领下,把买来的红色丝绸一番折腾,染料、酒精齐上阵,冷热水交替进行染色,最后由威廉姆亲自上手调试颜色,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舞美设计威廉姆·奥兰迪(中)在工作现场 肖一/摄

120秒之内“士兵突击”完成换景 

《漂泊的荷兰人》导演强卡洛之前在导演阐述里曾说过:“这次我企图用一种全新的、歌剧与电影相结合的方式来导演这部既浪漫又恢弘的作品。这部剧里面要有各式各样的元素混合在一起,实景帆船、纱幔、丝绸、投影、灯光等各种效果叠加放大最终营造出电影一样流动而立体的感觉,我要让观众坐在剧场中就能亲身体验到海风扑面而来的气息和海水灌进口中那咸咸的味道。”  

如何把这些只存在于这位鬼才导演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一点一滴地复制还原到实打实的舞台上,这已经是一个难度极高的要求,而且,这部剧的剧情相当紧凑,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长内完全没有中场休息,这对于制景、换景的要求,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剧院负责人透露说,导演为他们预留的每场之间的换景时间只有不到短短的两分钟。就第二幕说,开始的情景是发生在珊塔家中、姑娘们坐在木质的地板上凝望外面波光粼粼的平静大海,在欢快地唱着纺纱歌。而随后将表现荷兰人与珊塔在大海之上的栈桥的定情场面。届时,由六个分体木板组成的天花板将升腾飞起 、纱幔垂下、地板下陷,瞬间转变成栈桥上荷兰人和珊塔相互凝望、互诉衷肠的场景,而这一切都是在短短的120秒之内完成,简直是不亚于一次冲锋陷阵的“士兵突击”! 

利用视觉错觉 打造沉船效果 

在已经问世的各版本的《漂泊的荷兰人》中,最具看点同时也是大家最为期待的场面应该是荷兰船的沉没场景,而在大剧院即将上演的这个版本中,这艘巨船将如何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上沉没,而珊塔和荷兰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将如何得到永恒的救赎?大剧院方面透露说,对这个“重中之重”的场景,之前也设计过无数的方案,但是终究觉得太过笨拙灵动感不足,最后灵机一动,干脆另辟蹊径,采用“营造视觉错觉”的方式,利用四块升降机将船头缓缓升起,同时船体下陷,这样双重的效果将会在视觉上加大船体的倾斜之感,伴随着缓缓合上的大幕与荡气回肠的音乐,营造出无比震撼的冲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