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国家大剧院2012歌剧节开幕大戏

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举行建组发布会

国家大剧院

3月6日上午,2012歌剧节开幕大戏、国家大剧院制作理查德·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举行了建组发布会。主演托马斯·卡则里、伊娃·约翰森、简·亨德里克·鲁特林以及孙秀苇、龚冬健、梁宁等一众中外歌剧明星齐齐亮相,与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一起,首次在中国媒体面前全面展示《漂泊的荷兰人》的强大阵容。


  大剧院新闻发布厅热闹非凡,《漂泊的荷兰人》中外演员齐聚一堂 罗晓光/摄


  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 罗晓光/摄

 “凤毛麟角”中的“佼佼者” 大剧院聚拢稀缺资源 

《漂泊的荷兰人》是瓦格纳极为钟爱的一部作品,他仅仅用了20天的时间就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部兼具史诗、浪漫、魔幻与神话气质的歌剧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瓦格纳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灵性与热情,讲述了一个背负着命运诅咒的孤寂英雄,最终在纯真爱情的洗礼下收获永久救赎的故事。此前,大剧院已经自主制作了意大利诸多经典歌剧、法国比才歌剧、德奥莫扎特歌剧……此番则是大剧院首次涉猎宏大、深邃的瓦格纳歌剧。新版《漂泊的荷兰人》除了将延续大剧院一贯的精良制作外,也在演员阵容的筛选上精益求精、极为讲究。在世界歌剧界,能够驾驭瓦格纳作品的歌剧演员可谓“凤毛麟角”,此次大剧院盛邀的四位外国主演则个个都是瓦格纳歌剧的“行家里手”,堪称“凤毛麟角”中的“佼佼者”,可说是一次性聚拢了瓦格纳歌剧的稀缺资源。 


  托马斯·卡则里(左一)在作自我介绍时激动地站了起来

饰演荷兰人的托马斯·卡则里是一位近年来在德国声名鹊起的男中音,这位拥有结实、浑厚而又充满了浓浓激情的嗓音和爆发力极强的男演员曾在意大利的Petruzzelli剧院演唱《诸神的黄昏》、在德国艾森埃尔托大剧院演唱《莱茵的黄金》、在巴西圣保罗市立剧院演唱《女武神》、以及在巴勒莫马西莫剧院演唱《罗恩格林》等,这一系列瓦格纳作品的锤炼,使得他演绎起这部《漂泊的荷兰人》来可谓是驾轻就熟。饰演珊塔的伊娃·约翰森则洋溢着浓浓的北欧气质:金发,湛蓝的双眸,高挑的身材,还有那如丝绒一般的天籁嗓音。伊娃来自安徒生的故乡——丹麦哥本哈根,后进入德国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签约演出。她曾与西蒙·拉特、多赫纳伊等大师合作,在多个版本的《漂泊的荷兰人》中饰演珊塔一角。而饰演年轻猎人艾瑞克的菲利普·韦伯能与大剧院合作则源于一场意外的巧合,原定的演员突然遭遇车祸,大剧院紧急之下搜罗人才,不想却收获了一位才华更为卓越的歌剧明星,这位“艾瑞克”曾被《伦敦时代周刊》评价为“用威尔第式的力量和热情令观众颤抖”,而《维多利亚时报》则认为“那响亮的高音使咏叹调释放出了力量和情感的洪流”,韦伯的声音坚定而纯净,他能在厚重中High出震撼人心的高音C,并且同时传达出角色微妙的情感与情愫。 

而中国组的章亚伦、孙秀苇、梁宁、莫华伦等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歌剧明星,不过对于瓦格纳歌剧,他们首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关。中国组饰演珊塔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孙秀苇形容这个过程“非常辛苦,但是却充满了激情,可以说就是通过《漂泊的荷兰人》,我爱上了瓦格纳,接下来我还将在大剧院版的《罗恩格林》中饰演埃尔莎,我要将瓦格纳进行到底!” 

让观众视角流动起来 魔幻视觉“不是电影,胜似电影”  

这次《漂泊的荷兰人》除了演员阵容的强大耀眼外,舞台呈现上的极致震撼效果也堪称一大亮点。发布会上,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解释道:“我企图用一种全新的、歌剧与电影相结合的方式来导演这部既浪漫又恢弘的作品。我和我的团队将使用12台高科技的投影机,灯光等各种特效都会像电影一样逼真,我要营造出一种流动而立体,像《阿凡达》那样的视觉冲击效果。而观众的欣赏模式也将从传统的单一视角、单一位置抽离出来,他们将围绕这12台大投影机而坐,这样,观众的视角就具备了电影剪辑的流动效果,仿佛坐在剧场中就能亲身体验到海风扑面而来的气息和海水灌进口中那咸咸的味道。”  

而在被问及为何采用电影的手法来导演歌剧,这位向来以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而著称的导演则认真地说:“歌剧是我的最爱,我也同样热爱电影,但毕竟在当今的文化环境下,歌剧没有电影那么流行,我怕有一天,这个美妙的艺术门类会由于曲高和寡而最终走向消亡,所以我试图将这两种我熟悉并喜欢的艺术结合起来,并将它们的魅力扩散到最大。” 

这位曾经凭借执导《托斯卡》而在2011年的国家大剧院歌剧节上大获赞赏的天才导演毫不掩饰超越自己的野心:“我坚信《漂泊的荷兰人》会超越《托斯卡》,在舞台呈现的构思上,《漂泊的荷兰人》更为复杂,涉及到各种不同元素的运用,而目前为止,我对大剧院的舞台硬件设施非常满意,我喜欢这个平台,它能够让我制造出一场最华美的梦境。在这部戏之后,我还将为大剧院执导瓦格纳的另外一部代表作《罗恩格林》,可以说国家大剧院是我现在工作的中心,我与国家大剧院的合作计划一直会持续到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