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长征》邀媒体探班

导演田沁鑫、杨笑阳以“行走的力量”致敬英雄

国家大剧院

  古老的集市,红军战士与遵义百姓公平交易;写标语大赛,红军战士向人民展示革命队伍的风貌;深夜,遵义会议的公告传来,毛委员加入了领导中心,中国革命迎来了历史的转折点……

  6月16日,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长征》剧组举办媒体探班活动,该剧导演田沁鑫、杨笑阳与民族唱法组主演阎维文、王海涛、龚爽,美声唱法组主演迟立明、刘嵩虎、梁羽丰等与国家大剧院合唱团,为媒体记者展示了剧中“遵义”一幕的场景——


写标语竞赛,红军展示了革命队伍的风貌(龚爽饰演民族唱法组“万霞”,张龙饰演“李文化”) 高尚/摄


遵义会议的公报传来(迟立明饰演美声唱法组“彭政委”,刘嵩虎饰演美声唱法组“曾团长”) 高尚/摄


全体红军欢呼迎来了历史转折点(阎维文饰演民族唱法组“彭政委”) 高尚/摄

  导演:突出“行走的力量”

  《长征》由著名导演田沁鑫与杨笑阳联合执导。6月16日排练间隙,两位导演接受媒体群访,介绍了舞台呈现理念,并解读了长征精神的意义。


导演田沁鑫(右)与杨笑阳(左)接受采访 高尚/摄

  据田沁鑫导演介绍,该剧在整体理念方面将突出“行走的力量”,并且力求创新,以富有新意的舞台呈现,来表现长征的崇高。《长征》是六幕歌剧,随走随换景,舞台美术处理难度大,因此,导演将运用东方艺术所特有的写意精神,运用多媒体丰富舞台换景功能,弥补场景多且换景时间不足的障碍。该剧邀请享誉国际的建筑设计师马岩松“跨界”担任舞美设计,将建筑设计的理念融入舞台设计,突出“建筑感”。


田沁鑫导演在排练现场 肖一/摄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长征。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红军战士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谈到长征精神,田沁鑫导演认为,通过歌剧《长征》,传递一种坚持的精神,给当代人以勇气与力量,在面临现实困难的时候去坚持,这就是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长征》创作历程

  《长征》是国家大剧院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推出的一部中国原创歌剧,同时,也是国家大剧院推出的第50部歌剧,将于7月1日至6日迎来首演。

  歌剧《长征》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真实历史改编,以现实主义手法忠实再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歌颂了红军为理想信仰而奋斗牺牲的崇高精神,缅怀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长征》筹备、策划自2012年2月始,是迄今为止大剧院筹备时间最长的一部中国原创歌剧。《长征》主创班底业界一流,剧本方面邀请到著名编剧邹静之执笔。邹静之搜集并阅读了大量的长征史料,将剧本中的每一字句精雕细琢,对主要角色彭政委、曾团长、平伢子等人物进行了深入而细腻的刻画。剧本创作历时2年6个月,全剧既呈现出符合歌剧特征的抒情性,同时也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历尽艰难,但仍团结一致,保有不灭理想和伟大信念的坚强决心。

  音乐是一部歌剧的灵魂,国家大剧院在遴选曲作者时思索再三。经过仔细考量,院长陈平“四顾茅庐”诚邀作曲家印青为本剧谱曲。印青是我国著名军旅作曲家,至今已创作出1500多件作品,有众多曲目广为传唱。印青因对“长征”这一伟大历史题材怀有很高的创作期待,加之被国家大剧院的诚意打动,遂倾情加盟。他在创作中使用了十分广泛的音乐元素,汲取了江西、贵州、陕北以及西藏等地民间音乐特色,力求真实且生动地再现红军长征途中的伟大行走。全剧曲谱经历数次磨合推敲,于2016年5月正式完成,全部创作周期历时4年4个月,并在音乐风格上,既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又传承了革命的、红色的基因文化。

  此外,《长征》由国家大剧院歌剧总监、管弦乐团首席指挥吕嘉执棒,诚邀国家一级导演田沁鑫、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副团长杨笑阳联合执导、由享誉国际的建筑师马岩松担任舞美设计、资深服装设计师宋立、资深灯光设计师胡耀辉、留法青年多媒体设计师胡天骥、金牌造型师陈敏正、国家一级录音师王丹戎等行业领军人物共同组成精英主创团队,显示出了红色传承和锐意创新的双重力量。

  《长征》全剧共六幕九场,登场人物近30余个,合唱逾120人,是国家大剧院迄今演出规模最大的中国原创歌剧。在唱法上有别于原创歌剧单一采用民族或美声唱法的做法,本剧的民族唱法组由著名军旅歌唱家阎维文、“西部情歌王子”王宏伟、男中音歌唱家王海涛、优秀青年女高音王喆、龚爽领衔。同时,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迟立明、男中音歌唱家刘嵩虎等实力美声歌唱家组成的夺目阵容,实现了对中国歌剧艺术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创新,成为一次名副其实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艺术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