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晚,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揭幕 王小京/摄
青年学生们为观众呈现了充满青春质感、活力四射的表演 王小京/摄
11月3日晚,国家大剧院两座剧场——歌剧院、戏剧场同时为一年一度的“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揭幕。当晚登上大剧院舞台的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两所高校的青年学生,他们充满青春质感、活力四射的表演也让现场所有观众深深感受到了艺术的正能量。
而就在当天下午,大剧院还专门策划了这两场演出的公开排练,邀请近600位大学生现场体验。“高规格、低门槛”的精品演出、深入人心的公益活动,“春华秋实展演周”已经成为老百姓心中一个有温度的“艺术品牌”。
刘震回归舞台,“好舞蹈”新秀亮相
“春华秋实”持续助推新人新作
扶植新作繁荣文艺创作、挖掘新人推动文艺人才培养,“春华秋实”展演周自2008年首次举办以来,已为全国乃至世界19所艺术院校的近6000名师生及青年艺术家提供艺术实践、交流以及成果展示的平台,他们先后呈献了64台85场精彩的演出。可以说,通过整合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资源,“春华秋实”不但架起院校、社会联动之桥,让以往“养在深闺”的优秀作品亮相舞台,也为艺术后备力量的培养注入了新活力。
著名舞蹈家刘震新作《胧月》以古典舞唯美展现了农历24节气之美 王小京/摄
11月3日的两场开幕演出,便云集了青年舞蹈家刘震、青年编导张云峰,以及通过“舞林争霸”“中国好舞蹈”被观众熟知的刘福洋、白玛次仁等。刘震是我国著名舞蹈家,近几年因潜心创作而较少亮相于舞台,此次新作《胧月》是刘震时隔四年回归舞台,他既担任编导也出任主演,作品以古典舞唯美展现了农历24节气之美。同台上演的另一部作品现代舞《春之祭》由新锐编导张云峰创作,通过阿Q式抱瓶人与群舞“极”与“极”的碰撞与探索,思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这部百年经典注入了新意。
而这些作品的绝对“主角”,则是艺术院校的青年学子。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白玛次仁,当晚表演了“荷花奖”银奖作品傣族双人舞《遇》,他表示自己一直是奔着登上大剧院舞台这个目标在奋斗,“这次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近距离感受观众对作品的反馈,对我也是一种激励,激励我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接下来的几天,还将有10余所艺术院校的8场精彩演出轮番登台,其中著名指挥家彭家鹏将携手武汉音乐学院带来多首中国作品,西安音乐学院则主打著名作曲家赵季平的民族管弦乐《<大宅门>写意》,而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将以传统戏曲艺术的形式讲述脍炙人口的中华美德故事。
公益先行、票价亲民
“人民的剧院”让高雅艺术“放下身段”
当天演出之前,国家大剧院专门开放了两场舞蹈专场的公开排练,邀请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600名大中学生免费观看演出。不少同学都表示以前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形式的公益活动,“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了解舞蹈艺术。”
“公益性”一直是“春华秋实展演周”最显著鲜明的特色。作为一个高规格、高品质的平台,展演周一直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仅7年来其演出票价始终维持最低60元、最高160元,并邀请高校、远郊区县的学生和弱势群体免费观演,同期推出的公益普及活动也是丰富多彩。2014年大剧院更是将一系列“艺术工作坊”搬进大学校园,让艺术真正走出剧院、融入生活。
正是这些种种用心策划,七届“春华秋实”均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和口碑,收获观众达11万多人次,演出上座率平均都在90%以上。对此,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指出:“春华秋实展演周最深远的意义在于不仅功能造福院校、师生,造福观众,还能造福文化、繁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