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俄罗斯“芭蕾航母”点燃《巴黎的火焰》

国家大剧院微信
  屹立不摇的芭蕾圣殿精美绝伦的旷世之作
  黄金时代的理想巨制
  斗志昂扬的自由赞歌
  ……

它是命运与尊严的熊熊烈火,是“俄罗斯版的《红色娘子军》”,5月22日—25日,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巴黎的火焰》首次登陆中国,华美呈现、震撼亮相。
如今说起俄罗斯流派,那是芭蕾世界当之无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之时,俄罗斯芭蕾却经历了一次险些覆灭的危险。当时的人们认为芭蕾是世袭贵族阶级的象征,需要将其消灭掉。然而当时的俄罗斯文化委员卢那察尔斯基却是一位芭蕾艺术的痴迷者,他不遗余力的四处游说:芭蕾虽然是一项开销很大的艺术,但是经过改造之后却是绝对是对社会有益的,毕竟没有什么比芭蕾更能代表俄罗斯的了!


他的说服最终成功了,当苏维埃人民也能够坐在剧场里欣赏芭蕾时,他们发现这门艺术让他们无比热爱,于是在那个时期,大量保留了古典芭蕾舞蹈语汇,却在题材上反映普通民众意志的作品应运而生。甚至产生了一种被称作“dramballet”的新的芭蕾类型,可以说正是这类芭蕾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挽救了有着辉煌传统的俄罗斯芭蕾,使其没有形成断档可以延续至今。而第一部被正式定义为dramballet的作品正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部《巴黎的火焰》,也因此它被称作“第一部以人民为主角的芭蕾舞剧”。
《巴黎的火焰》首演于1932年,是一部取材于19世纪法国大革命的芭蕾舞剧。原作品以一对在革命中建立起情感的青年情侣菲利普和让娜的故事为主线,塑造了各阶级人民的一组群像:英勇的起义领袖、揭竿而起的民众,国王路易十六和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以及仓皇逃窜的贵族阶级等。整台演出充满了热情和浪漫,是这类芭蕾中最受人们喜爱的作品之一。


莫斯科大剧院睽违8年再访华 
奉献难得一见的巅峰盛宴 

5月22至25日由莫斯科大剧院带来的《巴黎的火焰》即将在国家大剧院和观众见面。而此次演出距离莫斯科大剧院上一次中国内地之行,已经过去了整整8年之久。
如果用几个词来形容《巴黎的火焰》那便是:难得、过瘾、丰富!
难得。《巴黎的火焰》中最精彩的双人舞片段如今早已是国际各大芭蕾荟萃晚会中的常客。因其高难的技巧和如火的激情常常被安排在晚会的压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而国内外的各大芭蕾比赛中也常常将它列为备选曲目,从而检验芭蕾人才的技术技巧和表现力。不过还能够上演《巴黎的火焰》全剧的可谓是凤毛麟角,而其中实力最强的,当属莫斯科大剧院无疑。
过瘾。我们熟悉的古典芭蕾大多是表现童话公主、仙女精灵一类的人物形象,舞姿自然也多是轻盈浪漫、温婉可人的风格。然而当芭蕾的这些背景被去除之后,足尖便被点燃了“火焰”,所有旋转跳跃都毫无保留的迸发着速度、激情与力量。原来芭蕾不仅可以赏心悦目也可血脉偾张。
丰富。纵观《巴黎的火焰》全剧,可以说是各种舞蹈风格的一次博览。不仅有前面我们看到的火一般热情的舞蹈,在展现法国宫廷贵族生活的场景中,也将以“戏中戏”的形式将早期法国芭蕾的奢华浪漫唯美的风采展现出来。而当革命胜利之时,走上街头的民众们也将跳起欢快动感俏皮的民间舞蹈。可以说是对莫斯科大剧院轻松驾驭各风格舞蹈艺术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再加上此次为演出伴奏的是莫斯科大剧院交响乐团,这样的百分百原装进口,真的是轻轻松松值回票价了!


编舞大师拉特曼斯基版《巴黎的火焰》 
借由芭蕾展开一场与苏联历史的“对话” 

莫斯科大剧院复排的这一版《巴黎的火焰》由驻团编舞阿列克谢·拉特曼斯基于2008年创作。关注芭蕾的朋友一定对这位编舞家的名字不会陌生,他编舞的作品随着近年来各大世界名团纷纷造访中国的热潮频频亮相,马林斯基的《安娜·卡列尼娜》、《神驼马》、《灰姑娘》,美国芭蕾舞剧院的《七首奏鸣曲》、荷兰国家芭蕾舞团的《堂吉诃德》等都是出自他手。而这一次莫斯科大剧院要带到北京的两部芭蕾《海盗》和《巴黎的火焰》也都是他操刀改编的版本,创作这两部作品时正是他在莫斯科大剧院担任艺术总监的时候,因此也是他能够调动最多资源最集中火力创作的精品力作。
曾经辉煌一时的《巴黎的火焰》其实在今天其原作已经大部分遗失,只有25分钟左右是传承而来原始舞段,其余的部分都是艺术家根据各种历史资料拼凑复原再创作而来的。新版创作之初拉特曼斯基便表示:“今天的观众和几十年前已经大为不同,对于这样一部芭蕾作品,我们的兴趣与其说是革命,不如说是在历史事件中的人们。”
因此这位成长在苏联时期的编舞家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巴黎的火焰》难免会有“脸谱化”的创作模式,拉特曼斯基的新版则扭转了这一局面,使每一位人物都更加立体化,整部作品也在革命的激情之外多了几分人性的温情和温度。


最值得称道的一笔是,拉特曼斯基将原作中女主角让娜的弟弟热罗姆改为哥哥,并增加了贵族侯爵之女阿德琳一角,并让两人在革命的浪潮中产生了一段跨越阶级的恋爱。在爱人的影响下阿德琳成为了革命的拥护者,然而当胜利将他的父亲送上断头台之时,阿德琳内心的矛盾冲突与复杂心情则可想而知,而最终她也终于因为自己的贵族身份而葬送了性命。
原作中为贵族阶级服务的芭蕾舞伶也同样是脸谱化的人设,给贵族跳舞时苦大仇深,革命胜利后立刻欢欣鼓舞为革命者舞蹈。而在拉特曼斯基的创作中,他们则更带有大浪潮中普通小人物的特点,也有着人性的弱点和见风使舵的一面,而这也许是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样子。


这样富有层次的情节设置,让整个作品的艺术高度与对人性的剖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一版《巴黎的火焰》可以说是对苏联时期艺术创作、甚至是那段历史的一次反思,一次用历史对历史进行的反思。拉特曼斯基本人则表示——这部作品其实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
不跟着“马赛曲”在剧院里让芭蕾点燃一回激情,那你就out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