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若苍穹,孕育着中国艺术思维和艺术理念。十年,国家大剧院从无到有,将中国经典舞台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但这座具有时代精神的北京文化“新坐标”依然在寻求着新的突破:在艺术上的跨文化融合,在人才上的复合型培养。
戏剧场之融:走向跨文化
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真丝墙面烘托出传统热烈的气氛,主要上演话剧、现代舞、地方戏曲等。戏剧场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共有1036个席位。十年间,中国戏剧艺术浓缩在这方寸舞台,温润心灵、启迪思想。对于国家大剧院来说,在这个方寸之地培养自己的戏剧队伍以及探索跨文化融合,成为了新的追求。
启动,2009
《简·爱》是国家大剧院自制的首部话剧,那年是2009年。演员袁泉是女主角,她天天来剧院排练,把剧场上上下下走了个遍。在后台,袁泉还有个非常喜爱的化妆间。她说:“对这个剧院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那是源自《简·爱》的。从排练到演出,我了解熟悉了这座剧院,熟悉了排练厅、戏剧场舞台的每一寸空间。”2013年6月,《简·爱》第九轮演出,袁泉再次担纲女主角,她说:“在大剧院演出时,我觉得就像是简·爱回家了。简·爱是上天赐给我的礼物。”
也是在2009年,国家大剧院开始了它的原创之路。著名编剧郑天玮说,2009年,国家大剧院向她约稿,创作话剧《王府井》。郑天玮在王府井大街旁边租了一间房子,几年来她经常穿梭王府井大街,看这条街上人来人往,听小商小贩的吆喝叫卖,像寻觅猎物一样四处寻找素材。2015年《王府井》出炉,郑天玮感慨:“这部戏是在国家大剧院的平台上呈现出来的中华民族过去的100年。”她惊叹于大剧院管理层的决策魄力,感动于工作团队的创作精神。
改变在细节
从参演国家大剧院试演出期间的大戏《茶馆》到主演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风雪夜归人》,人艺的冯远征从大剧院建设伊始就一直关注它的发展。
2012年,冯远征作为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风雪夜归人》的主演再次走进了大剧院。他发现与第一次来时完全不同,管理更专业,排练区域用色块区分,再也不会像迷宫一般。投入排练之后,他看到每一个小细节、小改动都会被工作人员记录在案,整个团队对创作都非常认真。“剧目制作上非常规范,这样的建制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所有人员的分工都很详细,你只要找对负责的人,问题就能够立刻得到解决。这里真不愧被唤作‘国家大剧院’。”
信心源于开始
自话剧《简·爱》以后,国家大剧院着眼在戏剧创排之路上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为此后成立一支驻院戏剧演员队创造时机和条件。2016年7月28日,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成立,成为继合唱团、管弦乐团、八重奏后的又一驻院专业艺术团体,并特别邀请著名演员濮存昕担任艺术指导。
濮存昕说:“我们演员来自四面八方,各有特色。怎么把他们归在一起,成为有系统、有训练状态的剧团,一年多时间还很短,虽然还有些生涩,但是我们开始了。信心源于哪里?源于这一年我们的经历,我们开始了,因为有了开始,所以可以继续。”
演员赵岭说,决定报考戏剧演员队,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喜欢舞台。他在演出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李尔王》时谈到,“李六乙导演带领我们充分研读了剧本,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新的表演理念。濮存昕老师是艺术指导,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跟濮老师同台合作。我们看到了与老师之间的差距,这也促使着我们继续努力跟进。”
一年多来,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凭借出色表现不仅获得了艺术家们的认可和称赞,同时也在高强度、高质量的排演中不断提升自己。在呈现更多精彩作品的同时,戏剧演员队还参演大剧院制作的其他剧目,并积极参与下基层与进校园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探索跨文化融合
国家大剧院开幕运营十年来,在“歌、乐、舞、剧、戏”各艺术门类的剧目制作和演出策划上潜心钻研、不断积累,创立了多个卓有成效且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品牌。2015年开始的“国际戏剧季”是国家大剧院推出的首个专属于戏剧门类的艺术品牌。国际戏剧季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大批在东西方戏剧领域具有不同特色、体现不同审美的艺术精品。
国家大剧院戏剧艺术总监徐晓钟说: “国际戏剧季首先是为我们的观众提供近距离欣赏当代舞台艺术面貌,学习吸收世界戏剧文化财富的机会,同时还提供了展示国际戏剧发展状况的舞台,帮助我国的戏剧家们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来探索戏剧跨文化融合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