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洛娃对于自己肃穆外形的解释是:“说实话, 我拉琴时是僵硬的,无法放松,因为太害怕出错,太害怕做不到完美。所有人都会说,瞧这小提琴家就像一尊雕像,从来不苟言笑,但谁知道:我的内心就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大约是希望获得一种久违的缓解与松弛,当许多人早已认定穆洛娃的力量感与气势不亚于男性小提琴家时,她偏偏转向了注重轻柔与装饰的“古乐频道”。
穆洛娃全身心投入古乐是近几年的事,她与由丹东尼担任总监的意大利拜占庭学院古乐团开始尝试采用“全巴赫”的曲目单。 就我们所知,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大部分都是他科滕时期的产物,虽有记录说应该是八首,但现今仅存三首乐谱手稿,其中a小调与E大调两首能确凿认定独奏乐器是小提琴,d小调则是二重协奏曲形式。另有学者认为,他的一些羽管键琴协奏曲本质上已经很接近小提琴协奏曲了,只不过是配器上的差异。在《勃兰登堡协奏曲》里,作曲家就已非常重视小提琴与中提琴声部,不过到了这三首,巴赫让独奏小提琴表现出如高柳垂丝、长鲸饮海的惊人美感,当然乐队协奏声部得保证足够的温婉柔顺。
演奏巴赫穆洛娃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经验,从金属弦换到羊肠弦,从现代琴弓到巴洛克琴弓。或许因为老师柯冈在气质上的潜移默化,她早年在飞利浦的巴赫无伴奏录音听得出着意藏锋敛锷,霸气却无处不在。Onyx版的巴赫录音则不单保持了她一贯的理性冷静,还兼具诗性的线条,可作比较的是Archiv旗下由卡米诺拉担任独奏的录音:穆的快板进行比卡米诺拉更稳扎稳打,慢板亦完全没有卡米诺拉那样耽于拉丁式唯美色泽的迹象。而把穆洛娃版与乐坛新一辈女杰波德加(Rachel Podger)充满波光粼粼细节的古乐器巴赫放在一起比较,更像是一种有趣的互补。
穆洛娃曾与指挥家阿巴多共同生活了五年时间,她说,是阿巴多让她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最寂静的弱奏”,以及如何在马勒这样的乐队作品中去实现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当年英姿飒爽拉完西贝柳斯的冰美人,如今回归淡雅宜人的巴赫协奏曲,不知是否会加演一曲绚烂的《恰空》作为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