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穆洛娃与安东尼尼的奇迹

京华时报

(作者 徐尧)在20世纪后半叶成名的小提琴大师中,维多利亚·穆洛娃几乎是最后一位来中国演出。上周日,她在国家大剧院演奏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与2001年来华演出清一色的爵士乐截然不同。

穆洛娃年轻时连续赢得柴科夫斯基与西贝柳斯两项桂冠后,突然从俄国移居至美国,随后与小泽征尔合作录制了这两位作曲家的协奏曲,唱片封面上的穆洛娃年仅26岁,梳着漂亮的马尾辫,笑靥如花。20多年过去,穆洛娃在舞台上的光彩依然夺目。她演奏的贝多芬作品,技术上已经大不如前,但高贵、充满灵性的演奏在当今年轻小提琴家中绝对遍寻不见。而她继承自俄罗斯学派的硬朗运弓与发音则让人对那个冰封年代产生了诸多想象。事实上,穆洛娃从来就不以技术闻名,而是她刚柔兼备、独树一帜的演奏方式。

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穆洛娃又加演了巴赫无伴奏第二组曲之萨拉班德舞曲。巧合的是,同样在这个周末,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在北京举行。每位参赛选手都演奏了巴赫这部作品选段。欣赏完20多位年轻学生的表演后忽然听到穆洛娃的版本,感觉春风拂面。虽然以她现在的技术状态去参加比赛很难进入第二轮,但凭借深沉、富有诗意的诠释,却足以让所有技艺高超的年轻音乐家们感到差距。这就是穆洛娃的魔力。如果您错过了这场精彩的音乐会,最好去找找穆洛娃与加迪纳合作的同曲目CD。

指挥吉奥瓦尼·安东尼尼同样让人眼前一亮。使用仿古乐器的巴塞尔室内乐团奏响了作曲家时代盛行的声音。也许安装羊肠弦的提琴与没有阀键的自然号让许多听众感到不适应,甚至会对因此造成的音准问题表示否定,但很快就会喜欢上这种古朴的演奏形式——正是乐器本身的表现力被削弱了,乐队的声音才更清晰地凝结成整体,才能更好地体现百年前的风貌。在安东尼尼的带领下,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演绎得充满了“奇趣”,宛若一幅写意画,猜想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