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中外专家北京探究:内外兼修重塑歌剧明日绚烂

新华网

(记者 万一)日前于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著名歌剧院高峰论坛上,来自9个国家的22个知名剧院和艺术组织机构的专家学者,就当今歌剧艺术的经营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普遍认为,重塑歌剧的辉煌离不开内外两个要素——优质的歌剧作品和一定数量的观众。 

如今,身为高雅艺术典范的歌剧在商业大潮的冲刷下,已经和者渐寡。如何让歌剧走出象牙塔的困境,成为歌剧从业者们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表示:“歌剧的发展离不开用心的经营,歌剧的绚烂同样需要大量‘既叫好,又叫座’的艺术作品。” 

歌剧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歌剧是1607年由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从此,歌剧以它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歌剧发展的最辉煌时期涌现了罗西尼、普契尼等一大批歌剧大师和他们传世的经典作品,同时培养了大批热衷于歌剧的观众。而如今,速食主义、快餐文化为主导的消费文化在当代的盛行已大大挤压了歌剧等高雅艺术的生存空间,使得歌剧与普通观众渐行渐远。 

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院长伊万·凡·卡姆图特说:“虽然歌剧艺术并没有丧失其魅力,但是它的地位也是今不如昔,我们看到音乐教育和文化教育在西方处在衰退当中,在今天年轻人的音乐和文化欣赏上,不能再想当然地认为歌剧艺术能够征服他们。”大师的远去、剧作的衰微以及观众的流失使歌剧逐渐丧失了往日辉煌。 

撇开市场和观众的因素,将歌剧作为单纯的艺术品来看,想要重塑其绚烂,关键在于大量优质歌剧作品的涌现。“首先我们要与时俱进。”德国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国际关系总监海宁·汝和说,“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歌剧就是要讲故事,并且讲一个现代观众能够理解的故事。” 

歌剧创作的生力军是青年艺术家,他们直接关系到歌剧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美国西雅图歌剧院青年艺术家总监阿伦·德尔·哈克皮安在介绍西雅图歌剧院青年艺术家培训项目时说:“每一期我们都会邀请9至12个歌唱学生,他们是刚刚从音乐学院毕业的,我们会挑选出一些优秀的青年人才,专门在我们的歌剧院担任一些具体的职位,担任钢琴师或是音乐指导,或者是助理指挥师等。” 

在观众的培养方面,各国剧院无一例外都将重点放在了青少年甚至儿童身上。中国国家大剧院提出“让歌剧艺术成为人生的一部分”,并且从2010年开始,在每年歌剧节期间,剧院都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展艺术体验活动。 

“2011年,国家大剧院又启动了一项特殊活动,旨在让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看一场歌剧。通过在校建立歌剧兴趣小组,让学生们与歌剧亲密接触;通过邀请学生们观摩公开排练、彩排甚至正式演出等,让学生们从台前到幕后真正了解歌剧诞生的全过程。”邓一江说。 

“我们的对象是儿童,因为儿童是我们的未来观众,我们去他们学校的课堂里,大概一年会去150次。”韩国国立歌剧院院长李素英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