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澄)因为出差在外,没有赶上大剧院《蝙蝠》首演的盛况,只看到了第三场演出。通常,一部新制作的、经典的歌剧首演都会很有看头,社会名流云集,俊男靓女招摇,煞是养眼;圈内名家齐聚,乐迷闻风而至,煞有介事。而第二场以后,虽然观众满座,却往往风光难再,气场闷,愁煞人。但第三场的《蝙蝠》却颇为有趣,绝大多数都是歌剧院里的“陌生脸”,他们是为看陈佩斯“小品”而来的。
从坐在我的左右和背后的观众的观看气场,就能感受到他们平时绝少走进剧院听音乐会、看歌剧,因为他们在看戏过程中,嬉笑开怀,有些“放肆”的聊天讨论滔滔不绝,而且从来都不会与那些旋律优美的圆舞曲、波尔卡的明快节奏产生“共振”,多少有些“骚扰”到我的听觉感受。但他们对故事情节的推进却兴致盎然,专注度之高也并不仅仅在第三幕才登场的陈佩斯身上。我逐渐意识到他们的“专注”和“不专注”的聊天讨论,其实只不过与我们通常的歌剧迷不在一个“点儿”上罢了。通常的歌剧迷往往会首先专注于剧中歌唱家的声音技巧和音乐诠释,对表演的要求往往在其次,即便是《蝙蝠》这样的维也纳轻歌剧,由于语言的障碍很难听懂大量插科打诨的对白而实际难得其中三昧。
大剧院版《蝙蝠》其实是一次“对症下药”的新尝试,德文唱歌保持了语言的音乐性,中文对白并加入了北京乃至中国各地的方言和现实生活语言,生动亲切,再加上喜剧明星陈佩斯的强大号召力,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尤其是这些一向视西洋歌剧为“怪兽”而从不愿接触的“下里巴人”,在一个个搞笑的“抖包袱”中开怀的欢笑,在为陈佩斯那些滑稽惊险刺激情节发出的尖叫中,音乐正在潜移默化地进入到他们的感受里,没有人中途退场,即便是三年前伟大的意大利男中音里奥·努奇率领帕尔马皇家歌剧院,在这里堪称记入史册壮观爆棚的首场《弄臣》也没能做到。演出结束时,这些“陌生脸”的表情是如此的欢快愉悦和满足,我也听到了他们对歌剧发出的“新感受”——真逗!真好看!真好听!我在想,下次有陈佩斯,他们一定还会来。下次他们不一定只为陈佩斯而来,歌声在人心中存留得也许更为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