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舞之巴赫》将肢体当乐器

北京晨报

 

(记者 李澄)1月13日起至1月15日,一台特殊的芭蕾演出——来自西班牙国家舞蹈团的《舞之巴赫》将在大剧院上演。之所以说它“特殊”,因为这是一台将音乐融化到舞蹈当中的芭蕾,将听觉化的音乐进行视觉化呈现,给难懂的古典音乐披上时尚“外衣”。

看点一:改变西班牙芭蕾的人

《舞之巴赫》的编舞纳丘·杜阿多是全世界当代芭蕾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1990年,在世界舞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后,杜阿多应西班牙政府之邀回到祖国,出任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他将舞团名字改为“西班牙国家舞蹈团”。这样,舞团便可名正言顺地抛弃传统芭蕾的沉重包袱,并以独树一帜的现代风格赢得世界舞坛的关注,将全球“当代芭蕾”的创作水平提升到一个崭新阶段。

看点二:化肢体为乐器和音符

此次上演的《舞之巴赫》曾赢得“伯努瓦舞蹈奖”,这是国际舞蹈协会颁发的最权威国际性编舞奖项。

在人们的印象里,选用古典音乐为配乐的当代芭蕾作品,往往以无情节方式呈现,然而杜阿多在创作《舞之巴赫》时,并未落进这个窠臼中。他让“巴赫”登上舞台,全剧主角便是巴赫本人。一位男性舞者戴着古典西方宫廷所特有的白色假发,穿着一袭17世纪的贵族礼服,手拿指挥棒,在舞台上挥洒自如。其他舞者则是小提琴、钢琴、管风琴,是交响乐团里的每件乐器,他们还是音符,是旋律,是乐句,在“巴赫”操控下,时而是温婉浪漫的音乐小品或乐器独奏,时而又是激情昂扬、气势恢弘的交响乐合奏,让人用眼睛“听”到了音乐。

看点三:芭蕾大师联手音乐名城

《舞之巴赫》的创作始自一次“城市之邀”。1999年,德国魏玛城市政府委托杜阿多为这座城市编排一个舞蹈,以体现这座城市的特别之处。杜阿多接到邀请后几乎立刻答复:“巴赫!这是我对这个邀请唯一的回答!”巴赫并非生于魏玛城,然而他的音乐生涯是从这里开始走向成熟的,他在这里度过了23岁到32岁的人生黄金阶段,可以说,没有在魏玛城的经历,便没有后来那个伟大的音乐家巴赫。